第249章
以毒攻毒,恐怖如斯。
刘彻看着眼前对着娃娃爱不释手的卫青和刘据,再看看自己空空如也的双手,生平第一次产生了一种被时代抛弃的、强烈的孤立感。
难道全天下就他刘彻一个人觉得这东西不妥、不喜欢吗?
帝王的自尊与掌控欲瞬间被点燃!他绝不允许天下存在他不喜欢且可能威胁他的东西!尤其是这种有“巫蛊”嫌疑的!
拳头刚握紧,就听卫青用一种“陛下您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疑惑语气提醒道,“陛下,您……收分红的时候,没看契约条款吗?阿言没跟您合作这个?”
刘彻的怒火像被浇了一盆冷水,瞬间熄了大半。他握紧的拳头松了又紧,紧了又松。
当年霍彦搞了一大堆点子时,他只听懂了马球比赛能练兵、能赚钱,后面那些什么“爱劈”的计划,他都没太明白,但架不住霍彦生财有道,自己又不用出力就能白拿巨额分红。
于是稀里糊涂就盖了印。
这钱,他已经安安稳稳收了快十二年了!现在要是禁了……他的分红岂不是泡汤了!
关键是,卫青和刘据此刻看他的眼神,充满了“您该不会真想禁吧?”“这跟巫蛊八竿子打不着啊!”“陛下您疑心病也太重了!”的意味。
刘彻憋屈得脸色发青,握紧的拳头最终狠狠砸在案几上,发出一声闷响,几乎是吼出来的:“谁能白吃他霍彦的食!”
刘据立刻抓住机会,小嘴一撇,学着霍彦那副气死人不偿命的腔调怼道:“您吃了呀!你不光吃,现在还想砸碗呢!”
那小表情、那语气,活脱脱一个小霍彦。
卫青嘴角抽搐,赶紧低头掩饰快要绷不住的笑意。
刘彻被他俩气得眼前发黑,指着刘据:“朕还没砸呢!”
刘据毫不畏惧地“切”了一声,那神态,那白眼,简直和霍彦如出一辙。
刘彻看着儿子这副被霍彦“荼毒”已深的样子,一股邪火直冲脑门,猛地一拍桌子,咬牙切齿地宣布:“霍彦!这辈子都别想再教人了!”
瞧瞧他把朕的太子教成什么样了!
连续五日的蹴鞠联赛办得红红火火,门票及周边小吃摊位收入颇丰,全部用于补贴郡学开支。霍氏的纪念品也成了爆款,喜娘虽经手霍彦庞大商业帝国的万金流水,但看到霍光第一次操办的项目如此受欢迎,也由衷地感到欣喜,给霍彦写了信。
这仅仅是即墨一城的盛况。年仅十几岁的霍光已展现出非凡的规划能力,他计划在秋天举办一场覆盖整个胶东郡的蹴鞠大赛,邀请各县郡学队伍参加,并打算将此定为常例,未来可在各郡轮流举办。
司马迁对霍光的沉稳干练颇为欣赏,想起霍彦的嘱托,便邀请霍光闲暇时来帮自己整理文书,不必实际插手,先观摩学习。
霍光沉稳地点头应下,举止已初具风范,引得杜周都对其赞不绝口。
长安城外,渭水河畔。
官营冶铁坊巨大的炉火日夜不熄,将半边天空映照得一片通红。这里是霍彦当年试验高炉炼铁的起点,被他“捐”给了朝廷。比起后来在关中、淮南依矿新建的五座大型铁厂,这座老工坊显得又小又破旧,仅有一座高炉。因着霍彦前些日子“阳奉阴违”搞出的新式农具需求,这里如今专事打造铁制农具。
浓烟滚滚,直冲云霄。
铁锤锻打生铁的铿锵巨响与役夫们雄浑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焦炭与铁水的灼热气息。霍彦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皂色粗麻短打,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站在一座新出炉、还散发着惊人热气和暗红光泽的耦犁铁制部件前,仔细端详。汗水顺着他精致的下颌线往下滴。
管事李安早已候在门口,见到霍彦,脸上堆满笑容,殷勤地将他迎入一旁相对凉爽的工棚。
“主君,您请。”
他恭敬地接过霍彦带来的改良图纸。
李安年约二十,是当年当刘彻面推销匈奴人的孩子。
父母皆是霍家酒坊工人。他自幼在江公处开蒙读书,以口齿伶俐、胆大心细著称。自匈奴人卖的差不多了,霍彦就让他到这边来干管事,以这小子的才华肯定是大材小用。
但现下霍彦瞧着这孩子倒是脾气稍好了些,他在心中满意点头。
汇报完农具打造进度,又给霍彦倒了碗解暑的粗茶,李安就开始原形毕露,眼巴巴地看着霍彦。“先生,我还是想去干老本行,跟着冠军侯卖匈奴人去!他啥时候再出征啊?”
霍彦心道你配上我阿兄把匈奴人都快卖得绝种了,剩下的不是归顺就是跑得没影,还卖呢!
他瞥了一眼,道,“他近来不出征。”
李安像霜打的茄子,蔫蔫地“哦”了一声。
此时赵过等人已去指导耦犁组装,工棚里只剩霍彦和李安。
这小子毫无顾忌,像只大型犬般直接趴在霍彦膝上,仰着脸,可怜兮兮地诉苦。
“先生,您天天叫我磨性子,磨性子!小可去管酒了,铁蛋去管铁了,喜娘姐管着商队跑得欢,您新派出去的酒丞,劝农使也都威风凛凛……我呢?我立志做使臣,您却让我顶替我爹管这铁坊,都三年了!我爹腿伤早好了,都能下地跑马了!”
他爹是当年随霍彦试验高炉时被烫伤了腿。
霍彦被他逗笑,伸出沾了些煤灰的手指,轻轻点了点他的眉心,“那我的孩子,你自己说说,性子磨好了吗?”
李安在霍彦膝上蹭了蹭,闻言立刻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反问,“您觉得呢?”
霍彦没有推开他,任由他趴着,语气带着师长般的温和,“夏侯与我说过,他最头疼你。不坏不恶,聪明伶俐,唯独这舌头,”霍彦十分无奈,“比常人多长了三寸,忒能狡言善辩,歪理一套一套,喜欢的会哄,不喜欢的会唬,胆子大到没边。”
李安闻言,脑袋立刻耷拉下去,像只做错事的小狗。
霍彦的手落在他头顶,带着安抚的力度揉了揉,“但我与他说,你从那些乖孩子看,其子顽劣,但若从他的志向来看,其子可爱。”
他看着李安瞬间又亮起来的眼睛,语气转为郑重,“有情有义,能文能武,机敏灵活,胸怀热忱。更重要的是舌头好。哪里寻得这么好的使臣苗子?”
“我认定你是天生的大汉使臣胚子。”他微微倾身,声音压低,带着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蛊惑,“我的孩子,我当日说过,若是未来,我要为帝国,开辟一条通往西域的黄金商路。你就是先行者。”
李安猛地直起身,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没有任何犹豫,重重点头:“先生,现在走吗?我万死不辞!”
霍彦这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起来。李安顺从地起身,难掩激动。霍彦附在他耳边,低声密语起来。李安越听眼睛越亮,脸上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兴奋。
“考去太学就能见博望公吗?”
“好,我跟张公。”
霍彦放下茶盏,转身,走向那热火朝天的锻打现场,与赵过等人一同仔细检验新农具的每一个部件。
按汉制,铁、盐本应归天下三十六郡官营工坊分头管理。但霍彦深知后世官营易滋生的定价混乱、质量下滑、私盐私铁泛滥等弊端。因此,他自任侍中起,便倾注心血培养通晓技术、精于管理的复合人才。如今正式接管铁政,自是得心应手。他将原先分散低效的各郡铁坊合并,集中资源于新建的五座大型铁厂。盐由胶东统一生产输出,铁制农具与兵器则由关中、淮南的铁厂专供。
天下三十六郡,只设专职盐官统一售卖官盐,形成了一条高效、可控的产销链条。
他与桑弘羊此刻皆力主夯实农桑根本。国库因告缗令与官营之利暂时充盈,桑弘羊也难得地支持建立常平仓以平抑粮价。一项“首贷免息”的新政正在关中试点。
凡登记在册的编户齐民,首年申领官府新式铁犁具,只需里正作保,当年无需偿还粮粟。自次年始,分两年偿还等值粮食,年息仅象征性收取五厘。成效虽待观察,但霍彦认为此策可行。
朝廷,远非未央宫几座巍峨殿宇那般简单。它本质上是一套庞大而精密的运转体系。国家大事依循条例而行,日积月累,便成规矩,再历岁月,即成祖宗成法。新法新政,挑战的从非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这套盘根错节、惯性巨大的体系。古往今来,主持变法者,如吴起、孙武、商鞅,纵使功成,几人善终?便连桑弘羊,待刘彻龙驭上宾后,不也落得个身首异处、坟茔难寻的下场?
霍彦深知其险。他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将自己的新政良策,化作一条条具体的律令条例,如同楔子般打进帝国运转的巨轮之中,使其成为这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或许穷其一生,也只能推动方寸。
但,死了霍阿言,还有后来人!
他要干经济的同时抓教育!
刘彻看着眼前对着娃娃爱不释手的卫青和刘据,再看看自己空空如也的双手,生平第一次产生了一种被时代抛弃的、强烈的孤立感。
难道全天下就他刘彻一个人觉得这东西不妥、不喜欢吗?
帝王的自尊与掌控欲瞬间被点燃!他绝不允许天下存在他不喜欢且可能威胁他的东西!尤其是这种有“巫蛊”嫌疑的!
拳头刚握紧,就听卫青用一种“陛下您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疑惑语气提醒道,“陛下,您……收分红的时候,没看契约条款吗?阿言没跟您合作这个?”
刘彻的怒火像被浇了一盆冷水,瞬间熄了大半。他握紧的拳头松了又紧,紧了又松。
当年霍彦搞了一大堆点子时,他只听懂了马球比赛能练兵、能赚钱,后面那些什么“爱劈”的计划,他都没太明白,但架不住霍彦生财有道,自己又不用出力就能白拿巨额分红。
于是稀里糊涂就盖了印。
这钱,他已经安安稳稳收了快十二年了!现在要是禁了……他的分红岂不是泡汤了!
关键是,卫青和刘据此刻看他的眼神,充满了“您该不会真想禁吧?”“这跟巫蛊八竿子打不着啊!”“陛下您疑心病也太重了!”的意味。
刘彻憋屈得脸色发青,握紧的拳头最终狠狠砸在案几上,发出一声闷响,几乎是吼出来的:“谁能白吃他霍彦的食!”
刘据立刻抓住机会,小嘴一撇,学着霍彦那副气死人不偿命的腔调怼道:“您吃了呀!你不光吃,现在还想砸碗呢!”
那小表情、那语气,活脱脱一个小霍彦。
卫青嘴角抽搐,赶紧低头掩饰快要绷不住的笑意。
刘彻被他俩气得眼前发黑,指着刘据:“朕还没砸呢!”
刘据毫不畏惧地“切”了一声,那神态,那白眼,简直和霍彦如出一辙。
刘彻看着儿子这副被霍彦“荼毒”已深的样子,一股邪火直冲脑门,猛地一拍桌子,咬牙切齿地宣布:“霍彦!这辈子都别想再教人了!”
瞧瞧他把朕的太子教成什么样了!
连续五日的蹴鞠联赛办得红红火火,门票及周边小吃摊位收入颇丰,全部用于补贴郡学开支。霍氏的纪念品也成了爆款,喜娘虽经手霍彦庞大商业帝国的万金流水,但看到霍光第一次操办的项目如此受欢迎,也由衷地感到欣喜,给霍彦写了信。
这仅仅是即墨一城的盛况。年仅十几岁的霍光已展现出非凡的规划能力,他计划在秋天举办一场覆盖整个胶东郡的蹴鞠大赛,邀请各县郡学队伍参加,并打算将此定为常例,未来可在各郡轮流举办。
司马迁对霍光的沉稳干练颇为欣赏,想起霍彦的嘱托,便邀请霍光闲暇时来帮自己整理文书,不必实际插手,先观摩学习。
霍光沉稳地点头应下,举止已初具风范,引得杜周都对其赞不绝口。
长安城外,渭水河畔。
官营冶铁坊巨大的炉火日夜不熄,将半边天空映照得一片通红。这里是霍彦当年试验高炉炼铁的起点,被他“捐”给了朝廷。比起后来在关中、淮南依矿新建的五座大型铁厂,这座老工坊显得又小又破旧,仅有一座高炉。因着霍彦前些日子“阳奉阴违”搞出的新式农具需求,这里如今专事打造铁制农具。
浓烟滚滚,直冲云霄。
铁锤锻打生铁的铿锵巨响与役夫们雄浑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焦炭与铁水的灼热气息。霍彦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皂色粗麻短打,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站在一座新出炉、还散发着惊人热气和暗红光泽的耦犁铁制部件前,仔细端详。汗水顺着他精致的下颌线往下滴。
管事李安早已候在门口,见到霍彦,脸上堆满笑容,殷勤地将他迎入一旁相对凉爽的工棚。
“主君,您请。”
他恭敬地接过霍彦带来的改良图纸。
李安年约二十,是当年当刘彻面推销匈奴人的孩子。
父母皆是霍家酒坊工人。他自幼在江公处开蒙读书,以口齿伶俐、胆大心细著称。自匈奴人卖的差不多了,霍彦就让他到这边来干管事,以这小子的才华肯定是大材小用。
但现下霍彦瞧着这孩子倒是脾气稍好了些,他在心中满意点头。
汇报完农具打造进度,又给霍彦倒了碗解暑的粗茶,李安就开始原形毕露,眼巴巴地看着霍彦。“先生,我还是想去干老本行,跟着冠军侯卖匈奴人去!他啥时候再出征啊?”
霍彦心道你配上我阿兄把匈奴人都快卖得绝种了,剩下的不是归顺就是跑得没影,还卖呢!
他瞥了一眼,道,“他近来不出征。”
李安像霜打的茄子,蔫蔫地“哦”了一声。
此时赵过等人已去指导耦犁组装,工棚里只剩霍彦和李安。
这小子毫无顾忌,像只大型犬般直接趴在霍彦膝上,仰着脸,可怜兮兮地诉苦。
“先生,您天天叫我磨性子,磨性子!小可去管酒了,铁蛋去管铁了,喜娘姐管着商队跑得欢,您新派出去的酒丞,劝农使也都威风凛凛……我呢?我立志做使臣,您却让我顶替我爹管这铁坊,都三年了!我爹腿伤早好了,都能下地跑马了!”
他爹是当年随霍彦试验高炉时被烫伤了腿。
霍彦被他逗笑,伸出沾了些煤灰的手指,轻轻点了点他的眉心,“那我的孩子,你自己说说,性子磨好了吗?”
李安在霍彦膝上蹭了蹭,闻言立刻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反问,“您觉得呢?”
霍彦没有推开他,任由他趴着,语气带着师长般的温和,“夏侯与我说过,他最头疼你。不坏不恶,聪明伶俐,唯独这舌头,”霍彦十分无奈,“比常人多长了三寸,忒能狡言善辩,歪理一套一套,喜欢的会哄,不喜欢的会唬,胆子大到没边。”
李安闻言,脑袋立刻耷拉下去,像只做错事的小狗。
霍彦的手落在他头顶,带着安抚的力度揉了揉,“但我与他说,你从那些乖孩子看,其子顽劣,但若从他的志向来看,其子可爱。”
他看着李安瞬间又亮起来的眼睛,语气转为郑重,“有情有义,能文能武,机敏灵活,胸怀热忱。更重要的是舌头好。哪里寻得这么好的使臣苗子?”
“我认定你是天生的大汉使臣胚子。”他微微倾身,声音压低,带着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蛊惑,“我的孩子,我当日说过,若是未来,我要为帝国,开辟一条通往西域的黄金商路。你就是先行者。”
李安猛地直起身,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没有任何犹豫,重重点头:“先生,现在走吗?我万死不辞!”
霍彦这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起来。李安顺从地起身,难掩激动。霍彦附在他耳边,低声密语起来。李安越听眼睛越亮,脸上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兴奋。
“考去太学就能见博望公吗?”
“好,我跟张公。”
霍彦放下茶盏,转身,走向那热火朝天的锻打现场,与赵过等人一同仔细检验新农具的每一个部件。
按汉制,铁、盐本应归天下三十六郡官营工坊分头管理。但霍彦深知后世官营易滋生的定价混乱、质量下滑、私盐私铁泛滥等弊端。因此,他自任侍中起,便倾注心血培养通晓技术、精于管理的复合人才。如今正式接管铁政,自是得心应手。他将原先分散低效的各郡铁坊合并,集中资源于新建的五座大型铁厂。盐由胶东统一生产输出,铁制农具与兵器则由关中、淮南的铁厂专供。
天下三十六郡,只设专职盐官统一售卖官盐,形成了一条高效、可控的产销链条。
他与桑弘羊此刻皆力主夯实农桑根本。国库因告缗令与官营之利暂时充盈,桑弘羊也难得地支持建立常平仓以平抑粮价。一项“首贷免息”的新政正在关中试点。
凡登记在册的编户齐民,首年申领官府新式铁犁具,只需里正作保,当年无需偿还粮粟。自次年始,分两年偿还等值粮食,年息仅象征性收取五厘。成效虽待观察,但霍彦认为此策可行。
朝廷,远非未央宫几座巍峨殿宇那般简单。它本质上是一套庞大而精密的运转体系。国家大事依循条例而行,日积月累,便成规矩,再历岁月,即成祖宗成法。新法新政,挑战的从非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这套盘根错节、惯性巨大的体系。古往今来,主持变法者,如吴起、孙武、商鞅,纵使功成,几人善终?便连桑弘羊,待刘彻龙驭上宾后,不也落得个身首异处、坟茔难寻的下场?
霍彦深知其险。他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将自己的新政良策,化作一条条具体的律令条例,如同楔子般打进帝国运转的巨轮之中,使其成为这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或许穷其一生,也只能推动方寸。
但,死了霍阿言,还有后来人!
他要干经济的同时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