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府小厨房 第317节
  银珠也知道一时半会儿拿不定主意,就算林杏月给她说了要如何做,她也会犹犹豫豫,只是到底把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好受了不少。
  三娘子和四娘子正吃着桃酥,两人一个爱吃红枣泥的,一个对龙井茶粉的桃酥更喜爱,你一口我一口细嚼慢咽地吃着,时不时喝一口茶水,恨不得这日子不要那么快流逝。
  “怎么还不来?”松姐儿频频往外看,这都好半天了。
  她这急脾气谁也拿没办法,董婆子嘟囔了两句,跟着说:“是有好一会儿了,也该来了。”
  林杏月原本从三娘子那边出来就要直接去小厨房,谁知半路上碰到了朱雨。
  朱雨如今不在娘子那边的院子里做事,而是去了针线房,跟着刘嬷嬷学手艺。
  她这一决定让好多人大吃一惊,都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你姐姐呢?不会没跟着来吧?”朱雨瞧见林杏月就来问她。
  “来了,不过我们分开走,她应当是去瞧她那俩干妹子了。”
  朱雨撇撇嘴:“她心里面怎么就只知道惦记着那两个丫头。”
  也不和林杏月多啰嗦,说要赶紧过去找她:“得让她瞧瞧我如今的手艺,不知把她甩到哪里去了。”
  林杏月好奇,同她顺路走了一节:“朱雨姐姐,你怎么想着就去针线房那边了?”
  朱雨有些不好意思:“说来也都是受你们出去的缘故,我想着我不能打一辈子的膳,等以后年纪大了,难道还要这般?总得找个手艺干下去。”
  灶间的活计却不是她擅长的,倒是对缝制衣服很感兴趣,便走了门路问了刘嬷嬷。
  刘嬷嬷对针线房多来个人也没怎么拒绝,让她先去走通何娘子那边的门路。
  何娘子那边的王妈妈一开始并不打算放人,朱雨也是个机灵的,把林金兰给她捎的那些吃食全都给了王妈妈,把老人家哄得喜笑颜开,这才答应下来。
  “你也是个有成算的,这以后的日子自然也差不了。”
  朱雨听了很是高兴:“别的也就罢了,就希望像以后的刘嬷嬷这样,收几个徒弟孝敬我。”
  林杏月走远了才叹了一口气,想起了银珠先前同她说的碧儿。
  可能是因为之前瞧见了巧燕,她这次来就多嘴问了一句碧儿的情况,银珠三言两语把碧儿如今的情况说了。
  碧儿在庄子那边,自然没在府里头过得好,吃穿都差一大截不说,每天做的活计也重。
  这也不算什么,原先同她情投意合的表哥,不知怎的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以前对她百般讨好,现在反倒是三天两头吵架。
  别人不太明白,林杏月却是懂的,这样的事情她也是长大精力的事情多了之后才知道,能预料到碧儿会有这样的下场。
  小时候以为爱情很伟大,受那些影视剧的影响,她也这般羡慕爱情。
  可长大了之后才知道根本不是这般,人心易变,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但往往知道这个的,也都是被摔打的遍体鳞伤的。
  碧儿这辈子,也不知还能不能改变。
  反倒是像朱雨这般想的清楚,知道不能一直依附别人,自然更有前途。
  林杏月一来到小厨房,松姐儿连忙往屋里跑去,装作一副不在意的样子,让剩下的几个人看得哈哈大笑起来。
  “怎么真到了跟前,你反倒又装成这样?”
  林杏月一进门就听到董婆子在打趣,好奇地问是怎么了。
  “还能怎么了,这丫头一直盼着你来看,见你过来了又往后缩,装成一副什么也不在意的样子。”
  董婆子一张嘴就揭了松姐儿的短,让她有些恼羞成怒,跺着脚叫了一声“嬷嬷”,又装作不在意地去看林杏月的反应。
  林杏月也觉得好笑:“路上耽搁了一会儿,这么盼着我过来啊?”
  “谁盼着你来了。”松姐儿嘴硬。
  董婆子和赵嬷嬷已经懒得理她,拉着林杏月的手坐下,问她冷不冷。
  “不冷,在外头走了这么一路,还有些热呢。”林杏月任由她们拉着,把带来的桃酥放下,“这是柳娘子做出来的,你们且尝尝。”
  松姐儿好奇地往那边撇了一眼,也不顾刚才被揭了短,主动问:“那个柳娘子还在铺子里呀?”
  林杏月点点头:“她在外头也无依无靠,以后自然是要跟着我们的。”
  松姐儿嘟囔了一句,觉得柳娘子也真是命好。
  董婆子一眼就看出她心里在想什么,故意问:“怎么,你还羡慕?”
  松姐儿想着要否认,又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就在那里吭哧吭哧没说话。
  她和董婆子他们不一样,在国公府也过了大半辈子,没再想过别的,她却因着林杏月产生了不一样的心思。
  要是她也出去的话,会不会就和现在过得不一样了?
  只是他们家里人都不乐意她出去,好不容易现在这几个女儿在府里都熬出了头,等着她拉扯下面的弟弟。
  平春已然认命,和福生在一块儿之后,一心一意就在府里忙活。可她以后也要像平春这样,找一个在府里看得过去的人嫁了吗?
  林杏月也看出了她的迷茫,没想到一段时间不见,大家伙都和先前不一样了,心里多少有些欣慰:“说来你也还小,想做什么倒不用那般着急,再等等,说不得以后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松姐儿点点头,还是有些似懂非懂。
  “年前来府里的时候,听说你们要把那雅间也收拾出来了。”
  赵嬷嬷比较关心这个,等松姐儿和林杏月聊完,就主动说起。
  “对,打算把二楼也收拾出来,再开个早餐店。”
  赵嬷嬷有些惊讶:“那可就要忙了,这早餐店可不是那么好开的。”
  固然早餐店很挣钱,可是一大早就要起来忙活,甚至半夜里就得把东西都准备出来。
  林杏月和赵嬷嬷他们说了雇人帮忙捏馄饨、做煎饺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也无非是把那馅儿提前准备好,到底没那般累。”
  赵嬷嬷一想也是,他们还要一大早起来做府里这么多下人的吃食,这么一对比,在外头反倒比在府里轻松些。
  “你们有分寸就好,就怕到时候一天到晚忙着,反倒不顾念自个儿的身子了。”
  说的都是关心的话,林杏月听着心里也暖暖的。
  又说起过年的变化来,四娘子年后也要议亲了,正在相看人家。宋小娘和后头的曹小娘他们也多了些来往。
  林杏月虽然才出去没多长时间,可总觉得这些事情都离自己已经很远了,听的时候都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觉。
  那边的冯大娘却说得唾沫横飞,说着出去之后的种种好处,在那里夸夸其谈:“等过段时间二楼一装饰好,早餐铺子一开,咱们也就有两个铺子了。”
  元婆子一脸羡慕:“真是没想到,到头来你是咱们这里头最有福气的。”
  当初冯大娘被婆家那般欺负,又不是家生子,男人还早死,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女儿,谁见了不说她命苦。
  冯大娘回想起曾经的事情,也觉得有些难以相信:“这是沾了我家两个姐儿的光,小时候一个护着不让我被欺负,一个长大了有本事,能把我们带出去赚钱。”
  冯大娘不是个感情很外放的人,说到这里时也难免眼圈红了红。
  曹婆子赶紧打圆场:“是啊,要不说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到最后一刻,谁知道人的日子会过成啥样。”
  “那你后头有没有再想着找一个?”
  一说起这个,曹婆子的眼睛也亮了,推着冯大娘让她赶紧说一说。
  冯大娘啐了他们一口:“说什么呢,我家两个姐儿马上就都到了成亲的年纪,我都半截身子埋到脖子里了,嫁什么人。”
  “话不能这么说,你现在手里有钱,上门说入赘的怕是都有不少。”
  冯大娘哼了一声:“你说我图什么?图他知冷知热,还是图我伺候他?如今我们一大家子住在一块,热热闹闹的,就是身上有个头疼脑热,给我递水的人都有不少,我怕什么?”
  冯大娘是真不打算再找,她和张婶娘一家这么多年都是这般过来的,再加上林杏月和徐柏的事情,两家都已经有了默契,只等着再过几年便把亲事办了。
  到时候两家真就成了一家人,她才是什么都不怕。
  “说的也是,不找就不找,咱们又不是离了男人不能活。”
  “这真正离了女人不能活的,可不就是那些男人,听说那宋更夫又在外头寻摸着一个。”
  一说这个,冯大娘可就来了兴致,赶紧催着元婆子继续说:“我听说我们家那房子不是被钱婆子给占了?两家挨得那么近,宋更夫还能再找?”
  “谁说不是,一个月就挣那么几个钱,还要出去逛窑子,岁数又那么大,偏偏还真让他找到了。”
  “谁眼睛瞎了?”冯大娘十分不理解,“别是他自个儿在外面吹嘘吧。”
  “还真不是,真有人上赶着。”
  冯大娘又打听了几句,到最后走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些人图宋更夫什么。
  不过只要他不来找玉姐儿和石头,任由他折腾去。
  冯大娘最后又去倒夜香的婆子那里转了转。
  倒夜香的婆子正在那里洗夜壶,看见冯大娘穿着光鲜亮丽地过来,啧啧了几声,也不让她靠前,生怕把她的衣裳给熏臭了:“前儿你给我送的那些锅巴,我吃的可是香得很,也难为你还记着我这老婆子。”
  她干这活计,周围人本就都不愿意同她来往,倒夜香的婆子偏偏又是个喜欢说话的,别人的嫌弃她都假装看不见,只是心里也不是没有察觉。
  冯大娘这人大大咧咧的,虽然人懒散了些,却从来没有嘲讽过她,倒夜香的婆子也愿意同她多说说话。
  冯大娘把带来的东西放下,随便找了个地方坐着:“我说你也该换个活儿,这大冷天的还碰这些凉水,能不难受?”
  冯大娘对倒夜香婆子的唠叨已经当听不见了,倒是真心有些把她当成自个儿的长辈,说话的时候带着几分关心。
  “哪有那么些好活儿等着我去挑,就这个没人愿意干的活,能给我口饭吃就不错了,我也干习惯了。”
  倒夜香的婆子乐呵地笑着,问冯大娘这次带了什么来。
  冯大娘心里略微有些难受,哽咽了一下才说:“带的是桃酥,回头你半晌饿了,直接垫吧垫吧吃就行。”
  倒夜香的婆子喜滋滋地收下了:“那太好了,我正说锅巴吃的有些腻了呢。”
  要去的地方太多了,林杏月最后又去大厨房那边看了看。
  李妈妈陈妈妈他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炒菜,瞧见她来,手上的动作不停,嘴上却热情地打着招呼:“晌午就别走了,得留下来吃顿饭。”
  要是以前,林杏月就留下来了,不过柳娘子进来时特地同她说了,让她早些回去吃,不然只他们几个实在没意思,她便婉拒了。
  李妈妈有些可惜,但也没有继续再留,等把最后一道菜盛到盘子里,就拉着她坐到了另一边:“上次我还去小厨房那边找赵嬷嬷,说要从他们那边调两个人来咱们大厨房,结果谁也不乐意。”
  李妈妈一上来就说起这事,林杏月也听赵嬷嬷提了几句,就在一旁笑呵呵地听着,没说话。
  杨宏娘因为杨管家的事情去了庄子那边,虽然她并没受牵连,可是被杨奶奶一哭诉,心到底软了软,想着不能放任自个儿的老娘去那边,便主动跟着过去。
  最起码她去了,杨奶奶还能吃顿热乎的饭,指望杨管家显然是不成的。
  杨奶奶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对杨宏娘的态度比之前好了不知道多少,说话都带着些小心。
  “你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以前对杨宏娘那般,就是咱们也看不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