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模拟长生路 第10节
“不不不,在我看来,那卷《易》的精妙程度,还要在《道德》之上。虽然文字晦涩艰深,但是字字珠玑,仿佛包含天地至理。”
“正是如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出我辈心声!”
书生们七嘴八舌的热烈讨论着,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子。
正在此时,其中一人忽的长叹道:“想不到如此精妙绝伦的文字,竟然深埋于地下数千年而无人得知。每每念及此处,我就痛心疾首!”
此话也是引起了众人的附和。
“是啊,先师生前最爱读书。若是他能读到此几卷经书,不知又会有多快慰。”
“过往天下读书人,不能闻此经书,皆是不幸啊!”
“可是,这些经书真是前人所书,因战乱而遗失,只得残卷在古墓中保存?我观《南华》、《论语》,其中人事物,皆无记载于史书之中。”众人之中,一道声音有些突兀。
众人先是一静,随后便斩钉截铁地下了结论。
“定是如此。如此文字,绝无今人伪造可能。现存史书,只得近三千年历史。三千年之前,便基本无详细记载。想来这些经典,便是那时候的产物。”
“我听闻,那访古学派面圣时曾言,上古之时,有百家争鸣,所诞生的经典,真如天上繁星,不可胜数。如今我们所读的这几卷经书,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此言一出,顿时引起酒楼内一阵惊呼。
“竟有此事!”
“一想到还有这么多经典文章深埋地下,不见人间,我就无比心痛、夜不能寐!”
“不知其余经典,又是何等模样。”
……
“可毕竟这些古籍是深藏于各个古墓之中。访古学派所言大肆发掘古墓,寻找遗失经典一事,实在有违人伦。”
众书生本能的想出声附和,但是一想到那无数经典文章还待在地下等待发掘,他们的语气就变得不再那么坚决了。
“那访古学派领袖不是说了么,他们行的是保护之事,抢救性发掘。不是行破坏之举。”
“不错,我听闻他们每发掘一处古墓,不似以往盗墓贼一般大肆破坏,只取金银。而是小心将其中物件尽数取出,一一妥善保存。若有损坏,还有专人负责修复。”
“的确,不能简单的将其和盗墓贼相提并论。”
不过,众人中依然还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不过说的好听罢了。有什么不同?在座的各位谁人没有祖宗?若是你家祖宗之墓被如此发掘,你又会作何感想?”
“此事先河万万不可开,否则遗祸无穷。我等当尽力劝阻。”
“正是如此。“
……
还有一些人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当着和事佬。
“此事圣上与朝中大臣定然早有论断,我等倒也不必过分操心。”
“姑且观之,姑且观之。”
……
随着《道德》几经传遍天下,大玄各地都爆发出了激烈的争论。
类似于今日状元楼内的场景,不知凡几。
李凡知道,想要在短时间内就扭转天下人的思想,定然是行不通的。
现如今,只不过是开了头而已。
但李凡一点都不担心事情办不成。
当下天下,掌握话语权的毕竟是读书人。
有着无数经典作为诱饵,李凡不怕这些读书人不就范。
更何况,李凡也不求这些人的支持,只要他们不跳出来反对就行。
……
在暗中谋求天下的同时,李凡也在逐步推进访古学派在世俗间的影响程度。
锚定六年,天子突患重疾,卧病在床。众太医均无计可施。就在此时,访古学派持一丹药面圣。言此丹乃是从一古墓中寻得,疑是仙人所留,有活死人肉白骨之效。服之或可解危。
天子先是没有理睬,可随着他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眼看就要行将就木,他还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将丹药服下。
谁曾想丹药果然有神效,不过几日,天子就恢复如初。
朝野震动,群臣议论纷纷。
皇帝更是夜诏访古学派领袖进宫,细问仙人之事,一连数日没有上朝。
自此之后,皇帝便笃信仙人之存在。暗中授意军中心腹,配合访古学派,于古墓中寻找仙人痕迹。
锚定九年,访古学派于玄京城中举行了一次展览,邀请朝中大臣与京中王公贵族观看。
虽然这些人也是富贵非常、见多识广,但看到了展览中一件件稀世珍宝之后,也全都是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这之后,访古学派更是放开限制,寻常百姓只要购买门票,便可进入其中一观。
玄京城顿时轰动。
无数人排着队,想要进入展览中一窥宝物。人数之多,竟然引得京师道路堵塞。幸得圣上发令,有戍卫营持甲维持秩序,才没有引起更大的骚乱。
盛况一直持续了大半个月。
这之后,展览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开始巡游各地,在大玄各处一一展开。
锚定十一年,江淮府破获了一起恶性盗墓案,抓获了上百人的盗墓团队。
这伙人于深山中大肆发掘古墓,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按律,这伙人应当全部被处以极刑。
但是案发人数众多,牵连太广,江淮府知府李凡不敢擅自做主,上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入玄京城,请圣上决断。
有大臣闻之激愤异常,上书请斩立决。
然而诡异的是,绝大多数朝臣此刻却保持了沉默。
皇帝也将一干奏疏压下,没有表态。
足足过了一月,皇帝的旨意才姗姗来迟。
没有判处极刑,只判了尽发为奴,收于京中。
朝中大臣也都几乎没有上书反对。
李凡看着诏书,微微一笑,知道大势已成。
第14章 柳暗又花明
锚定十三年,又有《尚书》、《诗》、《礼》等古籍面世,天下读书人对于那段遗失的历史愈发向往。
锚定十五年,皇帝病重。欲再求仙丹续命,遂发军队十余万,四处发掘古墓,寻找仙丹痕迹。
朝臣虽多有微辞,但也没有大规模上书反对。
可惜的是,仙丹难寻。即使发掘的古墓多达上百,也没能得见其痕迹。
年末,皇帝抱憾而终。临终前传位于琅琊王。
至此,李凡终于再次暗中掌控了天下。
而在李凡的影响下,天下访古寻墓之风愈盛。
锚定十七年,一山间猎户,因寻得一方古墓,搏得太师欢心,得封列候。此后,天下人对于访古一事更加热衷与疯狂。无论多么偏僻的山林里,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访古者。
时间流转,来到锚定二十三年。
李凡立于太师府中,看着数年来官方与民间不断访古得到的线索汇总。
在此之前,此世只有三千年的史书记载,共计二十三朝。
而随着一座座古墓被发掘,之前遗失的历史也逐渐被补全。
这二十三朝之前,还有十六朝,可追溯到约六七千年前。
而能够找到的最早的那个朝代,名叫启。
“六七千年,差不多能和大迁徙时代对上了。”李凡暗道。
随即,他开始命令手下,着重发掘启朝的古墓。
更悬赏天下,凡能找到启朝古墓者,一律封侯。
消息一出,天下人纷纷奔走相告。
无数年轻人结伴踏上访古之路。
再怎么尘封的历史,也经不住全天下之人如此热烈的发掘寻找。
锚定二十五年,启朝第一任皇帝,伊行之墓终于被找到。
李凡闻讯,率领心腹亲至现场,封锁周边。
十几年来,大玄朝挖掘古墓的技术飞速发展,总结出了一套极为有效的开墓方案。
纵使此界第一位皇帝之墓规模庞大,有无数机关,但在访古营众人的努力下,不过一月有余,一条通往主墓室的通道便被凿通。
一切障碍被清除后,李凡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了古墓内部。
主墓道连绵数百米,两侧墙壁皆绘满栩栩如生的壁画。虽过去了几千年,依然清晰可见。
李凡缓缓踱步,一路将这些壁画看过去。
壁画分为了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画中主人翁,也就是启朝第一位皇帝伊行,坐于山巅。渺渺白云之上,有数道仙人踪影,似乎在对他说些什么。
第二部分,代表灾厄的黑暗降临。代表鲜血的红色洒满大地。在伊行的带领下,幸存下来的人们乘坐着一艘又一艘大船模样的工具,飞过浩瀚云海,遭遇了无数凶险之后,来到了一处广袤的平原。自此,人们在此处安下了家。
第三部分,伊行在众人的支持下,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启朝。
第四部分,则是伊行执政期间发生的种种琐事。
“正是如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出我辈心声!”
书生们七嘴八舌的热烈讨论着,一副沉醉其中的样子。
正在此时,其中一人忽的长叹道:“想不到如此精妙绝伦的文字,竟然深埋于地下数千年而无人得知。每每念及此处,我就痛心疾首!”
此话也是引起了众人的附和。
“是啊,先师生前最爱读书。若是他能读到此几卷经书,不知又会有多快慰。”
“过往天下读书人,不能闻此经书,皆是不幸啊!”
“可是,这些经书真是前人所书,因战乱而遗失,只得残卷在古墓中保存?我观《南华》、《论语》,其中人事物,皆无记载于史书之中。”众人之中,一道声音有些突兀。
众人先是一静,随后便斩钉截铁地下了结论。
“定是如此。如此文字,绝无今人伪造可能。现存史书,只得近三千年历史。三千年之前,便基本无详细记载。想来这些经典,便是那时候的产物。”
“我听闻,那访古学派面圣时曾言,上古之时,有百家争鸣,所诞生的经典,真如天上繁星,不可胜数。如今我们所读的这几卷经书,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此言一出,顿时引起酒楼内一阵惊呼。
“竟有此事!”
“一想到还有这么多经典文章深埋地下,不见人间,我就无比心痛、夜不能寐!”
“不知其余经典,又是何等模样。”
……
“可毕竟这些古籍是深藏于各个古墓之中。访古学派所言大肆发掘古墓,寻找遗失经典一事,实在有违人伦。”
众书生本能的想出声附和,但是一想到那无数经典文章还待在地下等待发掘,他们的语气就变得不再那么坚决了。
“那访古学派领袖不是说了么,他们行的是保护之事,抢救性发掘。不是行破坏之举。”
“不错,我听闻他们每发掘一处古墓,不似以往盗墓贼一般大肆破坏,只取金银。而是小心将其中物件尽数取出,一一妥善保存。若有损坏,还有专人负责修复。”
“的确,不能简单的将其和盗墓贼相提并论。”
不过,众人中依然还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不过说的好听罢了。有什么不同?在座的各位谁人没有祖宗?若是你家祖宗之墓被如此发掘,你又会作何感想?”
“此事先河万万不可开,否则遗祸无穷。我等当尽力劝阻。”
“正是如此。“
……
还有一些人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当着和事佬。
“此事圣上与朝中大臣定然早有论断,我等倒也不必过分操心。”
“姑且观之,姑且观之。”
……
随着《道德》几经传遍天下,大玄各地都爆发出了激烈的争论。
类似于今日状元楼内的场景,不知凡几。
李凡知道,想要在短时间内就扭转天下人的思想,定然是行不通的。
现如今,只不过是开了头而已。
但李凡一点都不担心事情办不成。
当下天下,掌握话语权的毕竟是读书人。
有着无数经典作为诱饵,李凡不怕这些读书人不就范。
更何况,李凡也不求这些人的支持,只要他们不跳出来反对就行。
……
在暗中谋求天下的同时,李凡也在逐步推进访古学派在世俗间的影响程度。
锚定六年,天子突患重疾,卧病在床。众太医均无计可施。就在此时,访古学派持一丹药面圣。言此丹乃是从一古墓中寻得,疑是仙人所留,有活死人肉白骨之效。服之或可解危。
天子先是没有理睬,可随着他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眼看就要行将就木,他还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将丹药服下。
谁曾想丹药果然有神效,不过几日,天子就恢复如初。
朝野震动,群臣议论纷纷。
皇帝更是夜诏访古学派领袖进宫,细问仙人之事,一连数日没有上朝。
自此之后,皇帝便笃信仙人之存在。暗中授意军中心腹,配合访古学派,于古墓中寻找仙人痕迹。
锚定九年,访古学派于玄京城中举行了一次展览,邀请朝中大臣与京中王公贵族观看。
虽然这些人也是富贵非常、见多识广,但看到了展览中一件件稀世珍宝之后,也全都是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这之后,访古学派更是放开限制,寻常百姓只要购买门票,便可进入其中一观。
玄京城顿时轰动。
无数人排着队,想要进入展览中一窥宝物。人数之多,竟然引得京师道路堵塞。幸得圣上发令,有戍卫营持甲维持秩序,才没有引起更大的骚乱。
盛况一直持续了大半个月。
这之后,展览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开始巡游各地,在大玄各处一一展开。
锚定十一年,江淮府破获了一起恶性盗墓案,抓获了上百人的盗墓团队。
这伙人于深山中大肆发掘古墓,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按律,这伙人应当全部被处以极刑。
但是案发人数众多,牵连太广,江淮府知府李凡不敢擅自做主,上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入玄京城,请圣上决断。
有大臣闻之激愤异常,上书请斩立决。
然而诡异的是,绝大多数朝臣此刻却保持了沉默。
皇帝也将一干奏疏压下,没有表态。
足足过了一月,皇帝的旨意才姗姗来迟。
没有判处极刑,只判了尽发为奴,收于京中。
朝中大臣也都几乎没有上书反对。
李凡看着诏书,微微一笑,知道大势已成。
第14章 柳暗又花明
锚定十三年,又有《尚书》、《诗》、《礼》等古籍面世,天下读书人对于那段遗失的历史愈发向往。
锚定十五年,皇帝病重。欲再求仙丹续命,遂发军队十余万,四处发掘古墓,寻找仙丹痕迹。
朝臣虽多有微辞,但也没有大规模上书反对。
可惜的是,仙丹难寻。即使发掘的古墓多达上百,也没能得见其痕迹。
年末,皇帝抱憾而终。临终前传位于琅琊王。
至此,李凡终于再次暗中掌控了天下。
而在李凡的影响下,天下访古寻墓之风愈盛。
锚定十七年,一山间猎户,因寻得一方古墓,搏得太师欢心,得封列候。此后,天下人对于访古一事更加热衷与疯狂。无论多么偏僻的山林里,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访古者。
时间流转,来到锚定二十三年。
李凡立于太师府中,看着数年来官方与民间不断访古得到的线索汇总。
在此之前,此世只有三千年的史书记载,共计二十三朝。
而随着一座座古墓被发掘,之前遗失的历史也逐渐被补全。
这二十三朝之前,还有十六朝,可追溯到约六七千年前。
而能够找到的最早的那个朝代,名叫启。
“六七千年,差不多能和大迁徙时代对上了。”李凡暗道。
随即,他开始命令手下,着重发掘启朝的古墓。
更悬赏天下,凡能找到启朝古墓者,一律封侯。
消息一出,天下人纷纷奔走相告。
无数年轻人结伴踏上访古之路。
再怎么尘封的历史,也经不住全天下之人如此热烈的发掘寻找。
锚定二十五年,启朝第一任皇帝,伊行之墓终于被找到。
李凡闻讯,率领心腹亲至现场,封锁周边。
十几年来,大玄朝挖掘古墓的技术飞速发展,总结出了一套极为有效的开墓方案。
纵使此界第一位皇帝之墓规模庞大,有无数机关,但在访古营众人的努力下,不过一月有余,一条通往主墓室的通道便被凿通。
一切障碍被清除后,李凡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了古墓内部。
主墓道连绵数百米,两侧墙壁皆绘满栩栩如生的壁画。虽过去了几千年,依然清晰可见。
李凡缓缓踱步,一路将这些壁画看过去。
壁画分为了几大部分。
第一部分,画中主人翁,也就是启朝第一位皇帝伊行,坐于山巅。渺渺白云之上,有数道仙人踪影,似乎在对他说些什么。
第二部分,代表灾厄的黑暗降临。代表鲜血的红色洒满大地。在伊行的带领下,幸存下来的人们乘坐着一艘又一艘大船模样的工具,飞过浩瀚云海,遭遇了无数凶险之后,来到了一处广袤的平原。自此,人们在此处安下了家。
第三部分,伊行在众人的支持下,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启朝。
第四部分,则是伊行执政期间发生的种种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