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翌日清晨,众人起身。
  果然太上用了早饭,第一句话就叫曹谕进去听令:“你们丁制台非要护送朕进山东。
  “可江南出了这件事,朕有些不放心。你看你是留下来替你们丁制台审讯那反贼,还是替他护送朕?”
  曹谕哪里真敢自己选?忙撩袍跪倒:“小臣官职低微、经历尚浅,只怕此二任都担当不起!”
  太上见他不狂妄,越发满意,微笑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么!朕喜欢年轻人这样朝气的样子!
  “不然,你跟冯紫英一起回京给太极宫做殿前金吾卫去吧?”
  曹谕忙又磕头:“太上抬爱,小臣惭愧无地!小臣不过二甲末名,一个吊尾的进士。
  “如今在江南搅风搅雨,已经十分得意,受宠若惊。
  “何况本是文臣,手无缚鸡之力。真去了金吾卫,怕不是要被官长和弟兄们笑死?
  “臣还是安生留在江宁,把手里该办的差事好生办完的是!”
  太上笑了起来,道:“你倒是颇有自知之明!”
  曹谕笑着又叩个头。
  太上因一挥手:“行!那你留下,只办本差。起来吧。去寻你们丁制台,陪着他把朕和太后的回京准备做好了。
  “明儿朕走的时候,你再过来一趟,让朕再瞧你一眼,也就是了。”
  曹谕恭敬行礼,然后告退。
  等他走了,太上有些留恋地看了一眼他的背影,叹了口气。
  太后从屏风后头转出来,笑着调侃他:“怎么?又看见人家孩子眼馋了?”
  “可不是!”太上感慨,“我那么些儿子孙子,就没一个能像他和紫英一样,在我跟前这样抖着机灵、守着规矩,还能哄我开心的!”
  太后得意一笑:“这一条上,你就不如我了!我爱的姑娘们,我就能留在身边儿,天天瞧着,天天一处说笑!
  “可你越喜欢的孩子,越得放出去摔打!这才能成材,也不辜负你的喜欢!
  “怎么样?羡慕我吧?”
  太上哈哈大笑,捋着胡子,越想越对,连连点头:“极是!极是!我真是羡慕极了!”
  黛玉和探春在后头听着,各自佩服,悄悄伸个大拇指出来:要说会说话,有谁比得上太后娘娘?!
  谁知太上下一句话便是朝着外头问:“紫英啊,你有没有想去的地方?要不要朕也给你放个外任?”
  冯紫英大喜过望,几乎蹦着高儿进来:“有!想!九边哪里都成!臣想去战场!”
  太后捂眼。
  黛玉捂眼。
  探春黯然。
  黛玉实在忍不住,用了太上能听见的声音“小声”嘟囔:
  “完了,今儿晚上,冯老将军只怕能打断冯世兄的腿!”
  太上一僵!
  这才想起来,冯唐年近半百,仅此一子,宝贝如斯!
  这么多年,才头一回带着出来办差!
  若真是送去边疆,上了战场,只怕冯唐的夫人在家要把眼睛哭瞎了!
  登时懊恼不已!
  啧!
  怎么就一时嘴快了呢?!
  第300章
  说是第二天便走,其实哪里来得及。
  太上等人倒是立马就能出发,可是因了这刺杀,丁明毅和冯唐都紧张得两眼血丝,恨不得把一艘大船护卫得铁桶一般。
  待他们将随行的卫军和两江军都安插已定,再出发时,已经是三天后,十一月初七。
  曹谕遵从太上吩咐,前来送行。
  太上特意叫到跟前来,殷殷勉励了几句,又夸他:“朕去江阴巡查的时候,那位欧阳知县便极好。听得说,跟你正是同科。
  “皇帝这一届恩科,选出你二人来,足见眼光好。朕都未必有这福气!
  “你好生守着规矩办差,遇事多跟你们丁制台商议。不要怕地方掣肘,他们扯虎皮做大旗,都是蒙人的!
  “万一有事,不要怕人家说你们裙带,只管往京城写信问你长兄。他若不决,便上折子问皇帝、问朕,都行!
  “朕在京城,等着听你立功受赏、牧守一方的好消息!别让朕失望!”
  说着,又亲手拍了拍曹谕的肩膀。
  曹谕跪倒叩头,哽咽道:“臣,感恩涕零,肝脑涂地,以报太上和陛下的知遇之恩!”
  太上听他哭了起来,眼眶也红了红,弯腰下去,双手拽了他的胳膊起身,温声轻哄:
  “行啦,行啦!哭什么!多大的人了?昭庆和义敏都在旁边看着,你也不怕人家姑娘笑话!”
  曹谕几乎要端不住脸上的表情,眼泪顿时没了,目光怪异,咳了一声,忙低了头下去。
  太上一看少年郎的尴尬样子,自己高兴起来,呵呵地笑着,上船而去。
  岸上一众臣子跪送不迭。
  甄洵妒恨交加的目光死死地盯在曹谕身上,一闪而过,低头下去。
  贾瑾和贾蔚等也杂在送行的人群中,有些羡慕地遥遥看着曹谕。小声慨叹:“吾不如也!”
  回到府中,因对尤氏说了,又感慨:“天纵聪明,莫不如是。”
  尤氏却摇头含笑道:“他在京城纨绔中长大,又因是庶子,家中必定不得盛宠。
  “耳濡目染,朝堂的风云大事也听得,后宅的勾心斗角也历过。
  “这便是眼界见识之功了。
  “若非如此,他哪里来的敏锐,能查知各方势力在太上、太后心中的地位,又岂能把北王也哄得团团转?
  “这些你们羡慕不来,却可于异日补上!
  “好生读书,待京里那几个站稳了脚跟,你们便也去!
  “到时候,只凭着你们跟冯家大爷的交情,还有昭庆郡主的机缘,便足够你们踏进京城那个圈子了!”
  听见尤氏这番话,两个人这才发觉:自己等人平素只怕小瞧了这位从京城“灰溜溜”回来的前三等将军夫人!
  忙齐齐站起,长揖恭敬答应。
  尤氏笑一笑:“蓉哥儿的葬礼完了,太上和郡主县主也走了。如今咱们家,只剩了一件烦人事体,你们得帮着我一起办。”
  “请嫂嫂/母亲吩咐!”二人叉手欠身。
  尤氏眼中寒光一闪:“族内不法横行,良莠不齐,须得好生修剪一番才是!”
  “是!”二人齐声应诺。
  半月后,江宁知县曹谕刚把甄氏英莲被拐一案之真相全部勘查完毕,便收到了贾氏族内送来的六封具状!
  俱是族内子弟往日的不法行为,族中已经惩治完毕,现将犯人交予县衙,听国法论处!
  曹谕简直心神舒畅,急忙请了贾氏族老前来,盛赞贾氏治家严谨,甚至还手书了匾额赠送!
  县衙得了政绩,宗族得了名声,大家皆大欢喜!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再说太上一行。
  都出发两天,船过了扬州了,在黛玉小心的提醒下,太上才想起来:北静王还在苏州知府衙门押着呢!
  忙命人给韦骏传话:着立即“护送”北王回京!
  只这一句,韦骏头疼不已!
  这“护送”,还不是“押送”!
  也就是说,北王的罪名,太上还没想好。又或者是说,究竟要不要惩治北王,太上一样也没想好。
  所以才用了这样含混不清的说法。
  可若是这样,究竟应该怎么送呢?
  要带枷镣么?还要摆王驾?!
  愁人呐!
  韦骏跟管晟商议了一整天,最后还是管晟自告奋勇:“要不然,学生走一趟吧?
  “就学太上微服。带上几个高手,把北王和他那个长史,一起送去京里。
  “至于那个邴某,听刑部的消息,再做商量。”
  韦骏叹气:“也只能如此了。”
  二人计议已定,管晟翌日一个五更便坐船出发了。
  当天下午,昭明帝的旨意便到了苏州府衙:“着,移送三家灭门案、北王不敬案、贾化贪渎案至大理寺,证人、证物、卷宗等,一并入京!即刻出发,不得拖延!”
  韦骏一口老血憋在了喉咙!
  自己辛辛苦苦,将将把相关案件的人证物证都收拢了个七七八八,甚至包括昭庆郡主特特从沿海送回来的重大线索!
  这一道圣旨,便与自己再无干系了!
  这岂非为他人做嫁?!
  然而这是圣旨,哪里就有他可以置喙的了?!
  只得丧谤着一张驴脸,把所有人、物都打包好了,命差役连夜送去京城。
  待府衙里只剩了自己和日常事务,不由得越想越窝火,看看天将黄昏,索性一个人便服出门,信步闲逛。
  谁知,不几步,便不由自主地走到了林氏老宅门口。
  下意识站住,看了一眼那紧闭的府门,一个没忍住,上前叩门:“林镜老伯可在?”
  嘎吱吱门一开,林镜一看是他,格外诧异:“知府大人?有何吩咐?”
  “呃……”韦骏一肚子话,却不知该从何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