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机修厂 第351节
当时杨莉眼睛就红了。
晚上杜文回来,杜母又跟儿子告状,她煮好的东西儿媳妇半点不肯吃,也不肯给孩子喂奶……
杨莉也是被杜母气得够呛。
都说了,孩子吃不了米汤,非要喂,这才多大?
不是还有麦乳精吗?
杜母不会带孩子,孩子身上都起热疹子了,非要说孩子冷,要加衣服……
还有那帽子,毛线帽,这都几月了?
她戴着快热死了。
她自己有薄帽子。
这一个月,杜母跟儿媳妇杨莉都过得不顺心。
月子一过,杜母就带上自己的东西,要回家,她不肯在这呆了。
“阿文,要是孩子你们带不了,我带回家去给你养。”杜母抱着孙子不撒手,家里太冷清了,这孩子又乖,好养活。
等把孩子带回去,让杜文每个月寄些钱回家,这样对大家都好。
杨莉不同意。
她绝对不会让杜母把孩子带回去的!
婆媳俩又为这事吵了一架。
第150章 150
……
七月。
杜母回到了阳市, 她最终还是没能把小孙子给带回来,大儿子不同意。她还特意劝了两天,结果呢, 这儿媳妇一发话,儿子就坚定的站在儿媳妇那边了。
唉, 你说这养儿子有什么用!
杜母去的时候带了一堆的东西,回来的时候也没空着手。
大儿子还给了钱!
粮票跟布票都给了一些, 让她回家买些布做新衣服穿。
这天热了, 是该扯几尺布做些新衣服了。
杜母是三号回的家。
家里怎么成这样了?
这屋里是不是没擦过,还有窗户上那帘子, 多久没洗了?尤其是厨房,那厚厚的一层油垢,熏得黢黑, 这是用柴火做饭了?
杜母光是回家收拾屋子就用了一天。
于月娥还在杜家住着,看到杜母回来, 中午就没做饭, 去了食堂那边,把姨妈回来的事跟她姐说了。
下午。
于月莺就找过来了, “姨妈,上次咱们说好的, 让月娥在这边帮忙照顾着,等你回来, 就把我妈的地址告诉我们。”
杜母早就准备好了,递了写好的地址的纸条过去,“就是这。”
于月莺拿到地址, 叮嘱于月娥:“下午把东西收拾好, 明天我就带你去买火车票。”把人送走。
虽然于月娥现在在杜家吃住, 但是,还是送到母亲那边她更放心一些,再说了,于月莺还想去看看母亲。
顺便看看,能不能从母亲那边要些钱回来,这天热了,也该去供销社买些好布料做衣服了。
晚上,杜父下班回来看到杜母,也是很惊喜。
这下他终于不用再给杜奶奶洗衣服做饭了,说起来,做饭洗衣服虽然看着是小事,可天天做,还是挺让人烦的。
尤其是是他的男的,给亲娘洗衣服还是有些不方便的。
“孙子怎么样?”
“小杨奶水不够,奶不够吃,孙子哪能好?”杜母跟杜父抱怨了一通,又说儿子偏心儿媳妇,她在那呆得出不顺心。
两口子说了会话。
“老五呢,没见回来啊?”杜母发现不对了。
“跟班上的同学一块去外地了,说是参加什么活动。”杜父叹了口气。
“她才多大,去外地危不危险?”杜母埋怨,“你怎么也不拦着点?”
杜父:“老五就留了封信,我知道的时候学校的学生早就走了。”
他有工作,家里也抽不开身。
不过,“你放心,我跟派出所那边说了,他们有数的。”
次日。
一早,隔壁刘芸看到杜母在扫院子,本来还说去买菜的,这会也不去了,她直奔隔壁家。
“黄姐。”
“小刘啊,”杜母放下扫帚,她看到刘芸挺高兴的,“一个月没见了吧,你这气色越来越好了。”
刘芸往杜家屋里瞧,“那孩子在家呢?”说的是于月娥。
杜母:“走了,一早就拿着行李走了,天都没亮呢。”害她白担心一场。
刘芸听到这话,这才放心的说了:“那孩子天天大早上的去菜市场捡菜叶子,带回家煮给你家老太太吃。”
杜母听得很诧异,“老杜不知道?”
刘芸:“那我就不知道了。”
说完,她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瞧我,忘了正事。”
杜母听着。
刘芸低声道:“街道办那边传来消息,说又在统计人口了,要搞什么知青下乡。”
知青下乡,之前就搞过的。
如今好像是又要卷土重来了,刘芸发愁啊,她家就两个儿子一个姑娘,两个儿子都是正式工,就剩姑娘在家。
这要是知青下乡的名额下来,她姑娘只怕要去乡下了。
这可不行。
一个姑娘家,去乡下,听说户口还要迁过去,这万一回不来可怎么办?
刘芸最近正在让老沈想法办给闺女找工作呢,这次可不能听闺女的了,不管工作好坏,只要是正式工,就得去!
占个工作的名额,说不定就不用下乡了。
“知青下乡?”杜母惊讶之后,倒没那么担心,“我家老二下乡去了。”他家有人下乡了,应该够了。
刘芸听了有些羡慕。
是啊,杜家老二下乡去了,其他的孩子不是有单位,就是在上学,估计这指标落不到杜家身上。
7月9号。
《人民日报》发表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闻。
杜思苦在家具厂也看到了报纸上的新闻,她并没有放在心上,知青下乡,现在只是前奏,大规模的下乡估计得到明年了。
“杜工,卷簧机今天做出来的弹簧有问题。”
“来了。”
杜思苦去了放下报纸,去了机床那边,很快就查出了问题,卷簧机的螺距用久了,得手动调整一下。
调整好后,弹簧的尺寸就没问题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
家具厂的弹簧床垫制作步入正轨,同时,家具厂的新家具也开始有人定制了。
7月中旬。
天更热了,杜思苦回了趟机修厂,又拿了些更薄的衣服。这衣服是陈婉芳帮着做的,如今已经做好了。
“你先试试,要是不合身,我再改改。”陈婉芳这段时间在宿舍帮人接栽剪的活,赚一些辛苦费。
她自己身上穿的除了旧衣服,再就是工作服了。
工作服不好单穿,里面总要套一件,七月的天,两件衣服热得很。
杜思苦去家具厂后,就没怎么穿机修厂的工作服了,没有其他原因,就是热。
这会连电风扇都没有,只能买把老蒲扇,自己手摇。
杜思苦试了衣服。
非常合身。
陈婉芳扯了扯衣服的腰身,低声说:“腰松了些,我给你改改。”
杜思苦赶紧道:“不用,这样正好。”
衣服宽松一点穿着才舒服。
陈婉芳听了有些惊讶,“腰这边紧一点显得好看。”宿舍的女工都喜欢这么改,工作服也有人让她改的。
杜思苦不用。
陈婉芳把做好的两套衣服都给了杜思苦,都是很淡的颜色,一件浅灰,一件米白,配的都是黑裤子。
米白那个布料做裙子其实很好看,陈婉芳给过村思苦建议,杜思苦没听。
在车间干活,穿不了裙子。
“一块钱一件,对吧。”杜思苦掏钱。
晚上杜文回来,杜母又跟儿子告状,她煮好的东西儿媳妇半点不肯吃,也不肯给孩子喂奶……
杨莉也是被杜母气得够呛。
都说了,孩子吃不了米汤,非要喂,这才多大?
不是还有麦乳精吗?
杜母不会带孩子,孩子身上都起热疹子了,非要说孩子冷,要加衣服……
还有那帽子,毛线帽,这都几月了?
她戴着快热死了。
她自己有薄帽子。
这一个月,杜母跟儿媳妇杨莉都过得不顺心。
月子一过,杜母就带上自己的东西,要回家,她不肯在这呆了。
“阿文,要是孩子你们带不了,我带回家去给你养。”杜母抱着孙子不撒手,家里太冷清了,这孩子又乖,好养活。
等把孩子带回去,让杜文每个月寄些钱回家,这样对大家都好。
杨莉不同意。
她绝对不会让杜母把孩子带回去的!
婆媳俩又为这事吵了一架。
第150章 150
……
七月。
杜母回到了阳市, 她最终还是没能把小孙子给带回来,大儿子不同意。她还特意劝了两天,结果呢, 这儿媳妇一发话,儿子就坚定的站在儿媳妇那边了。
唉, 你说这养儿子有什么用!
杜母去的时候带了一堆的东西,回来的时候也没空着手。
大儿子还给了钱!
粮票跟布票都给了一些, 让她回家买些布做新衣服穿。
这天热了, 是该扯几尺布做些新衣服了。
杜母是三号回的家。
家里怎么成这样了?
这屋里是不是没擦过,还有窗户上那帘子, 多久没洗了?尤其是厨房,那厚厚的一层油垢,熏得黢黑, 这是用柴火做饭了?
杜母光是回家收拾屋子就用了一天。
于月娥还在杜家住着,看到杜母回来, 中午就没做饭, 去了食堂那边,把姨妈回来的事跟她姐说了。
下午。
于月莺就找过来了, “姨妈,上次咱们说好的, 让月娥在这边帮忙照顾着,等你回来, 就把我妈的地址告诉我们。”
杜母早就准备好了,递了写好的地址的纸条过去,“就是这。”
于月莺拿到地址, 叮嘱于月娥:“下午把东西收拾好, 明天我就带你去买火车票。”把人送走。
虽然于月娥现在在杜家吃住, 但是,还是送到母亲那边她更放心一些,再说了,于月莺还想去看看母亲。
顺便看看,能不能从母亲那边要些钱回来,这天热了,也该去供销社买些好布料做衣服了。
晚上,杜父下班回来看到杜母,也是很惊喜。
这下他终于不用再给杜奶奶洗衣服做饭了,说起来,做饭洗衣服虽然看着是小事,可天天做,还是挺让人烦的。
尤其是是他的男的,给亲娘洗衣服还是有些不方便的。
“孙子怎么样?”
“小杨奶水不够,奶不够吃,孙子哪能好?”杜母跟杜父抱怨了一通,又说儿子偏心儿媳妇,她在那呆得出不顺心。
两口子说了会话。
“老五呢,没见回来啊?”杜母发现不对了。
“跟班上的同学一块去外地了,说是参加什么活动。”杜父叹了口气。
“她才多大,去外地危不危险?”杜母埋怨,“你怎么也不拦着点?”
杜父:“老五就留了封信,我知道的时候学校的学生早就走了。”
他有工作,家里也抽不开身。
不过,“你放心,我跟派出所那边说了,他们有数的。”
次日。
一早,隔壁刘芸看到杜母在扫院子,本来还说去买菜的,这会也不去了,她直奔隔壁家。
“黄姐。”
“小刘啊,”杜母放下扫帚,她看到刘芸挺高兴的,“一个月没见了吧,你这气色越来越好了。”
刘芸往杜家屋里瞧,“那孩子在家呢?”说的是于月娥。
杜母:“走了,一早就拿着行李走了,天都没亮呢。”害她白担心一场。
刘芸听到这话,这才放心的说了:“那孩子天天大早上的去菜市场捡菜叶子,带回家煮给你家老太太吃。”
杜母听得很诧异,“老杜不知道?”
刘芸:“那我就不知道了。”
说完,她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瞧我,忘了正事。”
杜母听着。
刘芸低声道:“街道办那边传来消息,说又在统计人口了,要搞什么知青下乡。”
知青下乡,之前就搞过的。
如今好像是又要卷土重来了,刘芸发愁啊,她家就两个儿子一个姑娘,两个儿子都是正式工,就剩姑娘在家。
这要是知青下乡的名额下来,她姑娘只怕要去乡下了。
这可不行。
一个姑娘家,去乡下,听说户口还要迁过去,这万一回不来可怎么办?
刘芸最近正在让老沈想法办给闺女找工作呢,这次可不能听闺女的了,不管工作好坏,只要是正式工,就得去!
占个工作的名额,说不定就不用下乡了。
“知青下乡?”杜母惊讶之后,倒没那么担心,“我家老二下乡去了。”他家有人下乡了,应该够了。
刘芸听了有些羡慕。
是啊,杜家老二下乡去了,其他的孩子不是有单位,就是在上学,估计这指标落不到杜家身上。
7月9号。
《人民日报》发表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新闻。
杜思苦在家具厂也看到了报纸上的新闻,她并没有放在心上,知青下乡,现在只是前奏,大规模的下乡估计得到明年了。
“杜工,卷簧机今天做出来的弹簧有问题。”
“来了。”
杜思苦去了放下报纸,去了机床那边,很快就查出了问题,卷簧机的螺距用久了,得手动调整一下。
调整好后,弹簧的尺寸就没问题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
家具厂的弹簧床垫制作步入正轨,同时,家具厂的新家具也开始有人定制了。
7月中旬。
天更热了,杜思苦回了趟机修厂,又拿了些更薄的衣服。这衣服是陈婉芳帮着做的,如今已经做好了。
“你先试试,要是不合身,我再改改。”陈婉芳这段时间在宿舍帮人接栽剪的活,赚一些辛苦费。
她自己身上穿的除了旧衣服,再就是工作服了。
工作服不好单穿,里面总要套一件,七月的天,两件衣服热得很。
杜思苦去家具厂后,就没怎么穿机修厂的工作服了,没有其他原因,就是热。
这会连电风扇都没有,只能买把老蒲扇,自己手摇。
杜思苦试了衣服。
非常合身。
陈婉芳扯了扯衣服的腰身,低声说:“腰松了些,我给你改改。”
杜思苦赶紧道:“不用,这样正好。”
衣服宽松一点穿着才舒服。
陈婉芳听了有些惊讶,“腰这边紧一点显得好看。”宿舍的女工都喜欢这么改,工作服也有人让她改的。
杜思苦不用。
陈婉芳把做好的两套衣服都给了杜思苦,都是很淡的颜色,一件浅灰,一件米白,配的都是黑裤子。
米白那个布料做裙子其实很好看,陈婉芳给过村思苦建议,杜思苦没听。
在车间干活,穿不了裙子。
“一块钱一件,对吧。”杜思苦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