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一群人没有秩序,乱哄哄地站着,而另一群人,虽然也乱哄哄地,但都是三五成群地聚着。每个小群体都隐约有一个主心骨似的中心人物。
皇帝还没到,这些人就已经吵上了。
争吵的内容之中,首当其冲的事情就是针对于西夏是战是和的问题。再其次就是倘若是战,需要派遣哪位武将之类的。
战与和的问题被快速带过。
对造反的南王,若是选择和,那就是得把赵霁踹下去。
赵霁是青年皇帝不假,但也不是傀儡。就算有人天生软骨头,就算是想投降,也得在看清南王的实力之后再投降。多以无论是被迫还是心甘情愿,反正在对内这个问题上,肯定是必战无疑。
可南王之外还有一个西夏。国内的事情自己解决,国与国之间是战是和,这问题就可以商量着来了。
争论半天,最终住战派获得了优势。
既然要战,那派谁去西夏接手太平王留下的人马就成了个最大的问题。
太平王手下精兵良将甚多。这股庞大的势力,无论被谁吞下去都足够那个吞他的人美滋滋回味上大半辈子。
对上了这块大肥肉,每个党派和其背后的势力都表现出了寸步不让的强势。
如果说太平王的人马还是看得见的实惠,那看不见却确实存在的实惠可就更多了。
朝廷任人青黄不接。
一代战神太平王随着他坑老子的儿子造反而彻底消隐在朝堂,南王造反,西夏入侵。
屁股决定看问题的角度。
朝堂上稍微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的,他们通过这次的出征能看到的都是赤果果的权势重新划分。
太平王的战神形象太过高大,他一倒下,满朝武将无一人可以说能被拥护成为新的武将之首。
太平王在时,他是所有武将的靠山和旗帜。
他倒了,大宋再无第二人当得起战神的名号。
叫得上名字的几个资历和能力比较老的武将谁也不服谁。只要有一个人敢大言不惭他一定能成为大宋下一个不败神话,那他身边的同僚就能一人一口涂抹把他淹死。
西夏是个香饽饽。
进可得到扬名立万的机会,哪怕输了,大不了就是议和。
南方则臭不可闻其他人避之不及。
赢了,凯旋而归。
万一输了,到底是降还是宁死不屈可就又是一轮新的送命题。
谁都想自己,或者把自己的势力送到前往西夏的宝座。
于是争吵的战况非常激烈。
文官先吵上一波热热身。
文官吵够了,气喘吁吁败下阵来之后,武将又挽起袖子开始动手撕吧。
文官和武官吵,文官和文官朝,武官和武官扯着袖子在文德殿摔跤。
赵霁端坐在最上面,看着赵御史阴阳怪气搪塞西北督军,刘尚书动手打了身边一个正三品左都将军。
虽然混乱,但就是在这种混乱之下,才能更看出些门道。
比如,种师中和种师道两兄弟平常交好的将军想去自请前往西夏。
平时和章惇隐隐有些不对付的曾家提议要章家旁系一个扬州驻扎的将领领军西夏镇压灾民。
这些人哪怕吵架也总藏着半分真心,真真假假混着演习。
有些是真情流露,但是有些也是故意做出来,让旁人看得。
习惯了之后,赵霁就有些喜欢这种大朝会的争吵。
因为可以锻炼自己的敏锐性,暗中考虑自己看到的这些哪些是对方真情流露的真实,哪些又是做戏。
心里有个底,日后的日子便可以根据蛛丝马迹取证,佐证自己认为是真情的表达的真假。
他本想等底下的人吵够了再开口。
可偏这次过了很久,大家都没有消停的迹象。
于是他扭头吩咐了一声小同子:“安静。”
小同子立刻冲他身侧一点的两个专门传令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
两个小太监扯着嗓子:“肃静——!”
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吵上头的人被这声穿透力超强的肃静喊停了话头和动作。
赵霁才表示。
在这个多事之秋,不应该吵架,应该共同奋斗。
大家不用吵了,所有武将下朝之后听宣。具体事宜和军队开拔由武将自荐,加二府四位大人根据诸位的自荐和推荐做出提议,最后呈报上来。
今天下午便会下达通知,今夜选定的人按照原计划带军开拔。
“陛下。”
最近的那个大臣喉头有些发紧。
即是吵架吵的,也是被赵霁这突然的安排给吓得。
“一天时间,是否太过仓促”接到消息就连夜出发?
这么莽得吗?!
赵霁虚着眼睛摇头。
准备?
不需要!
我堂堂大宋,谁还不知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凄惨现状?
需要准备什么?磨合什么?多给你一个晚上的时间,朕这朝堂上几位老将军便能多背上几千个手下的名字不成!?
现在外人看来,大宋风雨飘摇,四面楚歌内忧外患。
但除了极少数的人,谁都不知道,种师中李京可是带走了黄药师画出来的困龙阵。
有桃花岛这个例子活生生摆着。赵霁对南边可以说是比较放心的。
若是运气好,南王和难民都不是问题。
但若是运气不好,那几个阵法能拖住南王的大部队也是好的。
二府选出来的将领只会带人马往西夏而去。
至于选的人是不是太平王的手下,是不是拥有丰富的和西夏对战经验。这些也不重要。
第128章
赵霁登基以来都太温和了, 这还是第一次表现出君主会偶尔显露出的独断专权。
端坐在皇椅上的赵霁在朝堂扔下这个大雷,趁着众人被炸地没反应过来,直接站起来迈腿就跑。
反正只要朕跑得足够快,啰嗦它就追不上朕!
站得比较靠前的几个人看到陛下的动作, 急忙蹭了两步想追, 可偏偏顶上的太监也没喊退朝, 现在陛下能走,但是除了站在最前面那几个胡子头发花白的“重臣”,其他人跟着陛下一起离开那就是殿前失仪,少不了被问罪。重臣们倒是能追,但是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胳膊老腿,哪里能追得上陛下?
想追不能追才是最寂寞。
好在有人脑子反应快, 看殿后陛下的身影已经彻底离开,连忙折返去大门,恳求大门的内侍给传个话。
但是赵霁留下的几个小内侍,脸虽然稚嫩,但是腰杆一个个挺得笔直,那意思就是——陛下不让之前,谁说话都不好用。
这些小内侍算是真真正正赵霁自己亲自提拔培养起来的第一批亲信, 在以小同子为首的带领下, 忠心耿耿。
几个人苦苦哀求还想要苦谏,却是任说破了嘴皮子都没用。
不管是权势压人还是金钱攻势, 不管哪个招式, 在使出来之后,除了能让小太监们拒绝的背影更加挺拔,其他什么用都没有。
二府两院的大人们也被陛下的这个突然决议弄得措手不及,想拦下陛下问清楚到底陛下是怎么想的。
作为堂堂天子, 怎么能想起什么就是什么呢!今天下午就拟定人选,夜里之前就开拔?咱们刚刚开小会的时候你可不是这么说的啊!这一点预兆都没有,是什么给了您这么大的勇气?还是吃御膳的时候把脑子给吃坏了!?
但是想要拦陛下的二府两院首先就被其他人给围住了。
头先追陛下的人看追寻无果,只能返回来问问这几位大人。
“丞相不可啊!”
二府两院几个老头被人围着扯着袖子哭。
心里焦躁不已。
我能不知道不可吗?
问题是这是我的主意吗!?
赵霁快速溜,目标明确地直奔工部而去。
他去工部,不是为了去找解树,而是为了去找朱停。
刚刚上朝之前,来的两个跟随着解树的官员实则是在向赵霁呈报一个事故。
解树在香水之后想要提炼香粉。
但是提炼和研制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当时也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只听到了一声巨响,接着库房就着火了。
周围人不少,又是大白天。
那火势很快就被扑灭了。
工部的人过来就是想给解树打小报告。
那女人行为举止都甚是奇怪,虽然说得是并不标准的汉语,但是嘴巴里依旧会经常说些古古怪怪明明让人能听懂却无法理解其中词意的东西,什么护肤霜,什么精纯。
这两人不爽解树久已,加上确实是解树东西的库房发生了问题,这个小报告更是打得理直气壮。
两人都是真心觉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那个高丽女人必定是有些不可告人的阴谋,或者是触犯了上苍。
皇帝还没到,这些人就已经吵上了。
争吵的内容之中,首当其冲的事情就是针对于西夏是战是和的问题。再其次就是倘若是战,需要派遣哪位武将之类的。
战与和的问题被快速带过。
对造反的南王,若是选择和,那就是得把赵霁踹下去。
赵霁是青年皇帝不假,但也不是傀儡。就算有人天生软骨头,就算是想投降,也得在看清南王的实力之后再投降。多以无论是被迫还是心甘情愿,反正在对内这个问题上,肯定是必战无疑。
可南王之外还有一个西夏。国内的事情自己解决,国与国之间是战是和,这问题就可以商量着来了。
争论半天,最终住战派获得了优势。
既然要战,那派谁去西夏接手太平王留下的人马就成了个最大的问题。
太平王手下精兵良将甚多。这股庞大的势力,无论被谁吞下去都足够那个吞他的人美滋滋回味上大半辈子。
对上了这块大肥肉,每个党派和其背后的势力都表现出了寸步不让的强势。
如果说太平王的人马还是看得见的实惠,那看不见却确实存在的实惠可就更多了。
朝廷任人青黄不接。
一代战神太平王随着他坑老子的儿子造反而彻底消隐在朝堂,南王造反,西夏入侵。
屁股决定看问题的角度。
朝堂上稍微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的,他们通过这次的出征能看到的都是赤果果的权势重新划分。
太平王的战神形象太过高大,他一倒下,满朝武将无一人可以说能被拥护成为新的武将之首。
太平王在时,他是所有武将的靠山和旗帜。
他倒了,大宋再无第二人当得起战神的名号。
叫得上名字的几个资历和能力比较老的武将谁也不服谁。只要有一个人敢大言不惭他一定能成为大宋下一个不败神话,那他身边的同僚就能一人一口涂抹把他淹死。
西夏是个香饽饽。
进可得到扬名立万的机会,哪怕输了,大不了就是议和。
南方则臭不可闻其他人避之不及。
赢了,凯旋而归。
万一输了,到底是降还是宁死不屈可就又是一轮新的送命题。
谁都想自己,或者把自己的势力送到前往西夏的宝座。
于是争吵的战况非常激烈。
文官先吵上一波热热身。
文官吵够了,气喘吁吁败下阵来之后,武将又挽起袖子开始动手撕吧。
文官和武官吵,文官和文官朝,武官和武官扯着袖子在文德殿摔跤。
赵霁端坐在最上面,看着赵御史阴阳怪气搪塞西北督军,刘尚书动手打了身边一个正三品左都将军。
虽然混乱,但就是在这种混乱之下,才能更看出些门道。
比如,种师中和种师道两兄弟平常交好的将军想去自请前往西夏。
平时和章惇隐隐有些不对付的曾家提议要章家旁系一个扬州驻扎的将领领军西夏镇压灾民。
这些人哪怕吵架也总藏着半分真心,真真假假混着演习。
有些是真情流露,但是有些也是故意做出来,让旁人看得。
习惯了之后,赵霁就有些喜欢这种大朝会的争吵。
因为可以锻炼自己的敏锐性,暗中考虑自己看到的这些哪些是对方真情流露的真实,哪些又是做戏。
心里有个底,日后的日子便可以根据蛛丝马迹取证,佐证自己认为是真情的表达的真假。
他本想等底下的人吵够了再开口。
可偏这次过了很久,大家都没有消停的迹象。
于是他扭头吩咐了一声小同子:“安静。”
小同子立刻冲他身侧一点的两个专门传令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
两个小太监扯着嗓子:“肃静——!”
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吵上头的人被这声穿透力超强的肃静喊停了话头和动作。
赵霁才表示。
在这个多事之秋,不应该吵架,应该共同奋斗。
大家不用吵了,所有武将下朝之后听宣。具体事宜和军队开拔由武将自荐,加二府四位大人根据诸位的自荐和推荐做出提议,最后呈报上来。
今天下午便会下达通知,今夜选定的人按照原计划带军开拔。
“陛下。”
最近的那个大臣喉头有些发紧。
即是吵架吵的,也是被赵霁这突然的安排给吓得。
“一天时间,是否太过仓促”接到消息就连夜出发?
这么莽得吗?!
赵霁虚着眼睛摇头。
准备?
不需要!
我堂堂大宋,谁还不知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凄惨现状?
需要准备什么?磨合什么?多给你一个晚上的时间,朕这朝堂上几位老将军便能多背上几千个手下的名字不成!?
现在外人看来,大宋风雨飘摇,四面楚歌内忧外患。
但除了极少数的人,谁都不知道,种师中李京可是带走了黄药师画出来的困龙阵。
有桃花岛这个例子活生生摆着。赵霁对南边可以说是比较放心的。
若是运气好,南王和难民都不是问题。
但若是运气不好,那几个阵法能拖住南王的大部队也是好的。
二府选出来的将领只会带人马往西夏而去。
至于选的人是不是太平王的手下,是不是拥有丰富的和西夏对战经验。这些也不重要。
第128章
赵霁登基以来都太温和了, 这还是第一次表现出君主会偶尔显露出的独断专权。
端坐在皇椅上的赵霁在朝堂扔下这个大雷,趁着众人被炸地没反应过来,直接站起来迈腿就跑。
反正只要朕跑得足够快,啰嗦它就追不上朕!
站得比较靠前的几个人看到陛下的动作, 急忙蹭了两步想追, 可偏偏顶上的太监也没喊退朝, 现在陛下能走,但是除了站在最前面那几个胡子头发花白的“重臣”,其他人跟着陛下一起离开那就是殿前失仪,少不了被问罪。重臣们倒是能追,但是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胳膊老腿,哪里能追得上陛下?
想追不能追才是最寂寞。
好在有人脑子反应快, 看殿后陛下的身影已经彻底离开,连忙折返去大门,恳求大门的内侍给传个话。
但是赵霁留下的几个小内侍,脸虽然稚嫩,但是腰杆一个个挺得笔直,那意思就是——陛下不让之前,谁说话都不好用。
这些小内侍算是真真正正赵霁自己亲自提拔培养起来的第一批亲信, 在以小同子为首的带领下, 忠心耿耿。
几个人苦苦哀求还想要苦谏,却是任说破了嘴皮子都没用。
不管是权势压人还是金钱攻势, 不管哪个招式, 在使出来之后,除了能让小太监们拒绝的背影更加挺拔,其他什么用都没有。
二府两院的大人们也被陛下的这个突然决议弄得措手不及,想拦下陛下问清楚到底陛下是怎么想的。
作为堂堂天子, 怎么能想起什么就是什么呢!今天下午就拟定人选,夜里之前就开拔?咱们刚刚开小会的时候你可不是这么说的啊!这一点预兆都没有,是什么给了您这么大的勇气?还是吃御膳的时候把脑子给吃坏了!?
但是想要拦陛下的二府两院首先就被其他人给围住了。
头先追陛下的人看追寻无果,只能返回来问问这几位大人。
“丞相不可啊!”
二府两院几个老头被人围着扯着袖子哭。
心里焦躁不已。
我能不知道不可吗?
问题是这是我的主意吗!?
赵霁快速溜,目标明确地直奔工部而去。
他去工部,不是为了去找解树,而是为了去找朱停。
刚刚上朝之前,来的两个跟随着解树的官员实则是在向赵霁呈报一个事故。
解树在香水之后想要提炼香粉。
但是提炼和研制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当时也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只听到了一声巨响,接着库房就着火了。
周围人不少,又是大白天。
那火势很快就被扑灭了。
工部的人过来就是想给解树打小报告。
那女人行为举止都甚是奇怪,虽然说得是并不标准的汉语,但是嘴巴里依旧会经常说些古古怪怪明明让人能听懂却无法理解其中词意的东西,什么护肤霜,什么精纯。
这两人不爽解树久已,加上确实是解树东西的库房发生了问题,这个小报告更是打得理直气壮。
两人都是真心觉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那个高丽女人必定是有些不可告人的阴谋,或者是触犯了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