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
周予夏不以为然。
既然身体与心理能够互相造成影响,引起器质性和非器质性疾病,那么手术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甚至人格障碍并不是天方夜谭。
所以她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在北市精神专科医院研修工作。
然而就算是全国精神专科最具权威的代表,手术量也远远达不到科研需求。
但,有总比没有好。
大脑神经组织密集,稍有不慎便会留下后遗症。
虽然事实证明手术可以改善精神疾病,可是与预后效果相提,终究杯水车薪。
手术前,她必须向患者及其家属多次确认手术相关事宜。
想到这里,周予夏有些按捺不住内心的急躁。
她坐不住了,于是起身告辞。
黎初临牵着满满把她送回家门口。
周予夏推辞好几次,可满满却很配合主人的想法非要送她,否则就哼唧唧装委屈。
她现在真的怀疑这只萨摩耶是人变的。
次日一早。
黎初临照常查房,霍然作为住院总医师跟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三个住院医师,最后还有两个实习期的研究生,队伍浩浩荡荡。
他径直走到6楼住院部尽头的病房,问霍然:“病人情况说一下。”
“男性患者,52岁,三周前事故颅骨骨折,上周五脑积水引流手术,今天是住院第十天,身体各项指标没有问题了。”
黎初临想起来了,是予夏那晚在急诊室帮忙穿刺的患者。
他推开拉门,走到3床前,用平日温和自然的口吻道:“患者,感觉怎么样?”
中年男子正在病床上坐着看报纸,未见其人就听见一阵脚步声,先抬起了头。
紧接着就看见给自己做手术的年轻教授,身后跟着大批医生专程进来看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我感觉好多了,实在麻烦黎大夫,都怪我当初急着出院,没想到居然真的脑子积水了。”
黎初临拉下口罩,露出一双弯了弧度的笑眼,顺着病人的话,说:“以后可要听医生的话。”
他撕开操作台上的包装袋,戴上一副无菌手套,轻轻扶住患者的颅骨来回查看伤口位置,再开口时点了点头。
“愈合恢复良好,今天可以出院了。”
黎初临检查完毕摘下手套,接过霍然手中的病历单签字,继续说:“一个月后要来医院复诊。脑积水分流后可能会发生感染,一般在术后三个月内发生。现在是四月底,后推一年,到明年四月底之前都要按时来医院复查。如果有不适,尤其是出现严重头痛或者像之前昏厥,恶心的症状,随时过来医院。”
为了给人反应理解的时间,黎初临特意放慢语速,不疾不徐地交代着。
中年男子听完后,还是有发懵,又问:“复诊都要做啥呢?”
“通常需要照CT,恢复得好就没问题,不行还要继续分流。”
男子手掌来回磨蹭干燥的病号服,有些犹豫,“医生啊,我今年已经因为大病小病照了五次CT了,会不会有辐射不安全。”
黎初临耐心道:“这点请放心,CT的辐射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听罢,这才长舒一口气。
“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将由霍医生为您介绍,没什么问题,我们一个月后见。”
话毕,黎初临又领着学生们出了房门,转而走进隔壁的病房。
第17章 年年岁岁花相似(四)
瞿朗昨夜又跟了台肝移植手术,直到天亮才结束。
他看复苏室值班的护士也是加班,困得跟小和尚敲木鱼似的。
瞿朗作为前辈和医生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三句两句劝那个护士去值班室休息,他守在一旁,直到病人清醒。
患者各项体征指标均正常,意识清醒,这才打电话给那个护士,两人一起把病人推回病房。
李舒芸正要去巡诊,前脚刚迈出电梯门,就看见瞿朗站在电梯门口,面对墙壁,额头抵着墙,半睡半醒,嘴里还在小声哼哼。
“加班了?”她问。
瞿朗没抬头,认出她的声音,闷闷回道:“夜班。”
他看了眼走廊尽头的钟表,这才委屈巴巴地说:“现在开始才是加班。”
李舒芸皱眉,让原本清冷的青眉黛眼散发阵阵生人勿近的气场,语气有些不满,“你这样会猝死的。”
瞿朗听见她语气不对了,双手捂在胸口的位置,眉心蹙着,颇为动容的样子,故作姿态:“没事,你能关心我,我好感动。”
李舒芸表情舒展几分。
还有精力开玩笑,看来不用担心。
从这层北侧巡诊完的黎初临又带着一群小尾巴迈步路过。
瞿朗歪着一侧嘴角,双手撑后腰,坏笑问他:“怎么样?”
黎初临脚步没停,只是随意嗯了一句就忙去了。
身后的小医生们互相看看对方,都一头雾水,不知两人在打什么哑谜。
李舒芸刚准备抬脚去去手术中心,听见他俩的对话又折返回来,问:“你们在说什么?”
难得寡言高冷的她起了好奇心,瞿朗屁颠颠拉着李舒芸走到角落,准备分享自己引以为傲的月老计划。
刚要开口,听见护士长对着走廊大喊了两声。
“瞿医生呢?”
“瞿医生,还有下一台手术呢!”
瞿朗鼓了鼓脸颊,垂头略带无奈看着李舒芸,恹恹道:“我一会儿发消息给你说吧。”
麻醉医生不到情况危急时,都是比较闲散的。
只是全程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劳心劳神也很磨人,瞿朗也不意外。
不过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看手机群消息,游荡在医院各个部门联络群,或者打打小游戏什么的。
李舒芸回了科办公室,分别没五分钟,就收到了瞿朗的信息。
点开先是一个熊猫落泪的表情包,再往下滑,是几行文字消息。
原来是瞿朗撮合予夏替初临遛狗这一件事。
他事先和初临通过气,只是那天出差忙,黎初临根本没时间看手机。
还是晚上回酒店才知道他的小算盘,同时还有周予夏发给他的满满照片,这才知道好友的“心意”。
昨天黎初临出差回来,再加上刚刚春风满面的模样还有“还可以”三个字,看来应该和予夏是遇见了,并且两人进展不错。
李舒芸读完信息后摇摇头。
她真是佩服瞿朗的精力旺盛。
每天工作已经饱和了,居然还能够操心好友的姻缘,光她知道的,医院里就有四对情侣夫妻是他牵线搭桥的。
“李医生。”
门外有人敲门唤她。
“进。”
穆臣半拉开门,看见李舒芸脸上还带着笑意,怔了一秒,随后说道:“病人推进手术室了。”
“好。”
李舒芸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手提箱子,里面是手术用的双目放大镜,然后和穆臣一起去隔壁的日间手术中心,手部消毒,穿手术衣,进手术室。
今天的手术需要去除患者左额颞岛叶上的星形胶质细胞瘤。
因为发现时间早,病变区域小,比较好清理。
操作下来,李舒芸觉得手感还不错,原本紧绷的神经稍松了点。
她和瞿朗还有黎初临不同,不喜欢教书,没有在学校任职,但是多亏两位好友的拜托熏染,也开始注重边做手术边给助手医生讲解。
一是手术相关的问题更容易记住,二是还能缓解手术室的紧张气氛。
第一助手是个胆小的住院医师,本能看见老师发怵。
带她的导师是位严格古板的教授,被吓哭了好几次,后来闹到主任那里,让李舒芸多帮忙照看着,帮她调整状态。
李舒芸见患者状态不错,血压血氧什么的一切正常,于是叫一助凑近点,说:“看见没有,这个区域就没有肿块形成,却呈现弥漫浸润生长,说明什么?”
一助紧张地吞了口口水,“说明之后仍有可能发展成细胞瘤?”
“嗯。”李舒芸继续淡淡地交代,“之后一定要提醒病人来照MRI复查。”
她工作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收尾缝合都交给一助完成,于是从原来的位置退下来,站在手术台旁。
临下来前还和麻醉医师确认了下:“穆医生,患者体征怎么样?”
穆臣听见李舒芸的问话,隔着手术巾回道:“一切正常。”
偌大的手术室内,只有器具碰触肌肤发出细琐的声音。
片刻。
穆臣盯着监护仪,目不转睛地问她:“李医生有高兴事吗?”
刚刚在办公室李医生对着手机消息的笑容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语落,众人转头看他。
连护士长都有些惊讶,不可置信地瞪大双眼问他:“你是穆臣?”
穆臣微偏头疑惑。
这应该是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吧,为什么用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