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226节
  李斯也是吓得白着一张脸,但是他既然是打定主意要在秦国做官,那朝中的事儿也是费心打听过的,不过是片刻愣怔,他就立刻想起了当初在驿站听到的消息:太子有一只玄虎养在宫里,据说当年太子能顺利随着秦王子楚从邯郸回来,还是这只老虎的功劳。
  趁着月色,他能看到这只老虎背上的黑灰色条纹和金黄色的虎瞳,应该就是这只了吧。
  于是李斯深吸一口气,弯腰行了一礼:“山君可有什么要事?”
  李盛抬头看看他:还行,消息通达耳目灵醒,胆色也不错。
  于是绕着人走了两圈,然后就撇下一院子人跑进屋子里一阵左右看看,顺利把李斯好好放在书箱里自己写好的文章翻出来两卷,又嗷呜嗷呜叫人进来把上面捆着的绳结打开,用爪子摊平了看看,选了个文字更眼熟的又卷起来,叼着出了房门。
  临走前还冲着李斯眨眨眼:小李,放心,本虎一出手,你就等着直接被大老板面试吧。
  于是第三天李斯就被小宦官找上门来,笑容和煦地表示咱们大王听闻先生您有大才,看了您的文章也颇为赞赏,传您明日进宫哪!
  李斯心里激动不已,但面上倒还持得住,态度端方地送走了人,转头就跑回屋子里找衣服。
  能不激动嘛,他本来想的是先走文信侯吕不韦的路子,或者找华阳夫人的弟弟自荐,先做个小官吏,然后慢慢寻找机会,这一下子直接面见秦王,比他设想中快了太多了!
  李斯是楚国人,出生在上蔡(在后世河南),年轻的时候因为识文断字通晓律法当了郡县中的小吏,但是他并不满足这样的境况。
  李斯曾观察厕所中和粮仓中的老鼠,见厕所中的老鼠狼狈不堪瘦弱惊惧,而粮仓中的老鼠肥硕胖大,便心有感慨,环境不同平台不同,人生际遇自然也大不相同。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他又怎么能甘心在这样的小县城里当一个碌碌无为的小官吏,就此蹉跎一生!
  于是当即辞职深造,远赴他乡,拜入当世大家荀子门下学习,荀子的学术思想中就融入了更多的法家思想,李斯就和当时的韩国公子韩非一起当同窗,学习治世理国的“帝王术”。
  后面,李斯进入秦国一展抱负,以平民之身进阶宰相之位,实现了青年时代的理想;而韩非,虽然身份更贵重,是韩国王室公子,但是韩王却颓废无为不听不问,他一腔热血,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施展之地。
  这也是一种讽刺了。
  等李斯进宫那一天,李盛也陪着嬴政一起去了大殿。
  李斯确实才华横溢机变聪慧,嬴子楚与他交谈了一个多时辰,大喜道:“果然大才,寡人又得助力!”
  于是当即给了李斯郎中的身份。
  李斯谢恩行礼,退出去的时候看到了端坐一旁的太子,和他身后趴卧着正冲他眨眼睛的玄虎,他又深深地躬身一礼,方才秦王已经说过了,是太子带着他的书文向他举荐的自己,他自然也对太子满怀感激。
  嬴政冲着他微笑点点头,伸手摸了摸怀里的虎虎尾巴,看来这人确实不简单,虎虎这还是第一次亲自把文卷送到他手上呢。
  李斯退出大殿,站在殿外看着身着玄袍头戴顶冠的大臣们进了殿,他从胸口呼出一口气来,不急,他已经进了秦王和太子的眼里,他有机会的!
  不过,他一边往回走一边想,秦王真是看重太子呢,连寻常议政都要带着太子,太子如今也才十三岁而已啊。
  秦庄襄王六年,在吕不韦的建议下,嬴子楚调整了军功制度。
  自从商鞅变法,秦人立功便是以杀头数量计算,这样的确可以激发战斗力,但是眼下秦国要攻打六国,若是一意杀伐,只怕六国抵抗太甚。
  ——秦国要灭六国,对于六国的底层士兵和百姓,他们能接受国家换了统治者,但肯定接受不了自己被杀,大家都有求生欲啊!秦军要他们的人头,杀意太重,那既然无论投降还是抵抗都要被杀,还不如拼一把!
  当初的军功制度,在如今的统一大业中就有些不合适了,适当放宽政策,只要投降就能活命,更合适现在的战争形势。
  在真正的历史上,嬴子楚死后,嬴政当政前,吕不韦执政时期主持队韩赵魏三国战争的时候,就推行的这种方略,也确实有效果,除了在大战中有三万杀敌斩首外,其他战事中的斩首人数都极少,也有效减弱了被攻打地区士兵和百姓的抵抗意志。
  不然都像当初打邯郸的赵国那样,眼见着数十万同胞被坑杀,那真是用一种同归于尽的心态在跟秦军对打,攻城难度系数太高了。
  但很可惜的是,因为政变,吕不韦被赶下台,嬴政既然厌恶了他,又怎么会继续推行他的执政思想,于是这种宽和的军制很快就被叫停。
  也因此,在嬴政推进灭六国的进程中,遭受的抵抗要坚决很多,一统中原后,六国遗民对秦人对嬴政的深切恨意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这一世,如果权利顺利交接,应该会有改变吧。
  秦庄襄王七年,魏国信陵君因病去世,本就常年带兵在外,回国后又是连续几年的酒色消沉,再加上心情郁郁,还有魏王的防备猜忌,都迅速消耗了他的生气和心志,使他病痛交加。
  得到消息后,嬴子楚立刻派出蒙骜继续当年未能完成的事业,分兵两路攻打河内与东郡地区,同时派兵围困大梁和邯郸,又派兵截断楚国援兵路线,这阵势可不小,嬴子楚是一定要拿下两地的!
  这一次,没有一个合适的政治势力组织联军活动,本想再加上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发兵时间,秦军又来势汹汹,其他诸侯国没能救援,秦军顺利拿下了地盘,在黄河南北都建立起据点,顺利截断了南北诸侯国的交通路线。
  消息穿回咸阳,嬴子楚松一口气,他总算是做成了这件事!
  秦庄襄王八年春,嬴子楚执意要为刚刚十七周岁的太子嬴政提前举行成年礼,加冠。
  自从去年冬天风寒病了一场,他总是感觉身体发虚,本已缓解了两三年的胸痹之症也越发又发作起来,夜里还总是觉得呼吸不畅,胸口如有大石压迫一般沉重,他总觉得心里不安。
  周礼以二十岁加冠,但作为一国的最高统治者,他要提前三年给太子加冠,谁也不敢说不行,人家爱重嫡长子看重继承人,谁敢乱说话?
  但是嬴子楚的亲近大臣,像是吕不韦和蒙骜,却察觉到了大王隐隐约约要托孤的心思,他们心下黯然,大王只怕是早有预感,生怕自己骤然离去,太子受大臣和太后掣肘不能亲政掌权,怕大秦基业不稳,因此才这样做。
  嬴政也知道父亲的心思,夜里还哭了一场,他这几年常在嬴子楚宫里住着,父王手把手地教导他,尤其自从去年冬天父王病了,许多政事都干脆交给自己处理,殷殷教诲处处提点,他与嬴子楚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父王要保重身体啊。”嬴政亲自给父亲喂药,看着父亲眼下青黑一片,心里酸涩难言。
  这些日子,父王白日里一整天都带着他熟悉朝中各位边将,下面郡县处各处郡守官员,生怕时间不够一样。
  “我儿莫怕。”嬴子楚望着儿子还有些稚嫩的面庞,他心里又何尝不恨呢?大秦已然是盛势难挡,再有十年,说不得便能一统六国,全历代先王之愿,可是天不假年,他看不到了。
  还好,政儿聪慧坚韧,他会代替自己,继承秦室宗庙,荡平六国,一统中原,成就霸业王权。
  秦庄襄王八年秋,秦王嬴子楚病逝,太子嬴政继位,是为——秦王政。
  第338章
  为表孝道,在秦庄襄王病逝的这一年,也就是庄襄王八年,嬴政并没有更改年号,只等这一年在十月份结束后,在十一月,也就是下一年的首日,才正式登基,开始了秦王政元年。
  登基大典上,嬴政身着黑色滚边金纹的王服,随着鼓乐从轿辇上下来,一步步迈向大殿最上方,就在他站定时,一声虎啸声从下方传来,随着这一声长啸,下方站位好正打算跟着令官行拜礼的大臣们看到了那只巨大的玄虎。
  随着玄虎一步步跃上高台,天边聚起阴云,只是云形却不同于平日里常见的一片一朵的形状,反而看起来像是,龙形?!!!
  随着风起云聚,宫门前大殿上的众人都看得更清楚了,最东边的龙头上有形如鹿角的墨色积云,又有隐约可见的肢体爪勾,最后边的云雾渐渐浅淡,但还是能判断出那是和鱼一样的脊鳍飘纹。
  正当大家都仰头看天上的时候,玄虎已经走到了高台,绕着嬴政转了一圈站定,而后又是一声极为粗犷响亮的虎啸声,随着这一声长啸,原本被黑云盖住的太阳骤然发亮,从龙身黑云上,竟然看到金光从龙鳞一样的斑纹云片中射出来,龙形黑云更明显了!
  片刻后,风声大起,风云变幻间云形散去,金阳重新照射大地,若不是亲眼所见,只怕大家都会以为刚才见过的景象是自己的幻觉。
  刚才也看呆了的礼官惊醒过来,背上已经出了一身冷汗,不过好在眼下大家都惊诧难言如在梦中,倒也没人注意到他。
  他赶紧肃容正身,轻轻试了试嗓子,而后朗声宣告:“新王登基!众臣叩拜,一礼!”
  李盛陪在嬴政身边,看着下方躬身拜礼的群臣,新王锐气风发野心勃勃,已经丧乱流离了数百年的中原大地,即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一统时代。
  登基仪式过后,朝中大臣们都觉得非常有信心,未来一片光明,秦国这个公司前途大大滴有!没见他们大王登基的时候都有天象嘛!其他哪个国家的国君有此殊荣?中原必将一统,秦国必然光大!
  但就算再激动,也是要照常上班,该练兵练兵,该奏事奏事,嬴政在庄襄王后面几年几乎是全盘接手了朝政,因此处理起国事来倒是驾轻就熟,还有精力看书,他最近比较沉迷的就是韩非写的书。
  前面说过,韩非与李斯一起师从荀子,作为韩国公子,韩非有强国变法之志,但是韩王安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废物,他满腹才学无法施展,悲愤之下也只能埋头著书,先后写了许多名篇,如《孤愤》、《五蠹》等,韩王不放在心上,但是嬴政却颇为推崇。
  李盛不知道后世会如何评价嬴政的性格,但是在李盛自己看来,嬴政是一个情绪比较外放的人,比如,在读到韩非的书时,他觉得自己与作者的见解达到了共鸣,并且这位作者的论点更为高远灼见,于是,激动的嬴政发出了书粉对偶像作者大大的感慨:“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如果能让我和这位贤才见面交游谈论,就算是现在死了我也不可惜啊!
  然后就被塞了一嘴巴虎毛,后背上还被大爪爪呼了一下子,虽然肉墩墩地没啥痛感,但是他转过头就看到了大老虎在盯着他。
  李盛把塞到嬴政嘴巴旁边的尾巴拿下来晃了晃,他看着嬴政从小娃娃长到这么大,有种家长的心态,听到自家孩子说什么死呀活的就不乐意听。
  大老虎伸出爪爪轻轻拍拍嬴政:赶紧呸呸两下!
  你年纪还小,统一也还早,就算是随便说也不行!不吉利!
  嬴政觉得虎虎这个目光就很熟悉,小时候他要从树上跳下来,虎虎就这样威胁地看着他。
  于是他有点怂怂地伸出一只手摸摸虎耳朵:“我只是随口一言罢了。”
  又被大爪子呼了一把。
  这天,李盛陪着嬴政在明光殿接见了韩国来的一位水利专家——郑国。
  他在战国后期久负盛名,是中原闻名极为高明的水利匠人,设计兴修督建过许多水利工程,而他来到秦国,是想向秦王谏言,在关中修建一条自西向东横跨渭北高原的水渠,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郑国渠”。
  嬴政动心了,关中有许多盐碱地,种植粮食事倍功半,很是耗费人力物力,但是关中开垦出来的土地又很有限,肥沃的良田是很少的。
  农为国家之本,按照郑国的说法,这条水渠自西边来,水流会带来大量的泥沙,带着泥沙的水淤灌盐碱地,只消一两年的时间,便可将关中的大片盐碱地改造为土质厚重适合种植的良田。
  沃野千里会使关中迅速富庶起来,为秦国的扩张计划助力大功。
  嬴政深思一夜,同意了郑国的建议,并命他为监工,设计并主持修建这条工程量巨大的水渠。
  但李盛知道,郑国渠,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延缓战争的一个明谋,韩国与秦国相邻,就在后世的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是秦昭襄王时代“远交近攻”的战争总方略的第一受害者——韩国就是阻挡秦国东扩的第一个阻碍,不打你打谁啊?
  因此,从秦昭襄王时代,韩国就多次受到秦国的攻击,国土面积不断缩小,而韩国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在外面也没有足够的筹码和价值拉拢盟友抵抗强秦,只能这样如砧上之鱼一般,任由宰割。
  韩王安非常惶恐,正当这时,有人对他建议,派出郑国,让他对秦王说修建水渠,要知道,在全靠人力的先秦时代,修建水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国家级大事,如果这条水渠开始修建,至少会牵制秦国两三年,只要秦国腾不出手来攻打,韩国便可暂得喘息之机。
  但尽管知道,李盛却并没有阻止,按照郑国被揭穿后为自己辩白的说法,郑国渠“延韩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这条水渠,也确实如他所言,做到了“灌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而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眼看着六国诸侯也折腾不出什么幺蛾子了,这条水渠修好了也是富国利民的大好事,何必阻拦呢?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也是大战之前为了保证后方物资充足进行的一种战略储备。
  虽然暂时没有发兵,但是秦国的一统六国大战略是绝对不会变的,嬴政依然经常与大臣们商议起灭六国的具体操作,比如,到底先攻打哪个国家?
  最近被嬴政看重的李斯就立刻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先打韩国!
  六国彼此见其实都有探子,韩国这种危急存亡在乎秦王一念之间的小国,就更会多加探听消息,听闻此事,韩王安惊恐不安,简直是夜不安枕食不下咽。
  宗室内只有韩非还算得上有才,于是他和韩非商量如何才能免此灭顶之灾,送去一个郑国都没能挡住秦国要打韩国的心思,还是得劝说秦王先攻其他国家啊!
  韩王决定派出韩非出使秦国,目的只有一个:劝说秦王先攻赵,而不是先攻韩。
  李盛得知此事的时候,正陪着嬴政晒太阳,嬴政手里拿着的,还是韩非的书,尽管已经看过一次了,再看第二遍嬴政依然看得很认真很推崇的样子。
  大老虎伸出一只爪勾戳了戳铲屎官正在翻看帛书的手指:呐,你即将和喜欢的作者大大面基啦!
  第339章
  得知韩国要送来一位使者,还是自己喜欢的作品的作者,嬴政自然是很高兴了,这样的贤良大才,能来到秦国与他交谈共游,两人一起谈论天下大势,是多么酣畅的一件快事啊!
  而韩非子果然不负盛名,与嬴政相谈甚欢,李盛白天趴在旁边陪着,就见这俩人坐在那里说了一下午,太阳的光影从他的耳朵挪到他的尾巴尖,从正午时分的亮色到黄昏时候的暖黄。
  他抬起眼睛看看又来换茶水的小宦官,这一下午俩人说得口干舌燥,可喝了不少水。
  “先生大才,寡人欲赐先生一处府邸,就离着秦宫不远,也可方便行走,今日也颇多劳累,先生暂且回去馆所歇息。”
  韩非恭敬退下,站在台阶下回望这座巍峨秦宫,心下涩然,尽管他奉国君之命前来劝说秦王舍韩而攻赵,但就今日之见,就算他说动了秦王,韩国又能苟延残喘多久呢?
  秦王精明睿智而心存大志,虚心待士招揽各国人才,他今日一见,便知其人必是成就大业之雄主。
  罢了,他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韩国王孙罢了,能为母国做的,他自当竭力,可秦兵席卷天下之势已成,韩国民少国弱,如同江中浮木,又能如何呢?
  韩非虽然在秦王嬴政面前谈论起天下大势,侃侃能言。情至理明,可出了秦宫,回到馆所见了母国随着他来的随从,他的情绪便骤然低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