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180节
他再转过头仰着头看卫青,这人对着外甥说话,但眼神一直看着那边的平阳公主,平阳一回头,撞上他的眼神,也忍不住笑起来,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与愉悦。
李盛从卫青怀里蹦出来,这会儿就蹲在桌子上跟个摇头风扇一样左看右看,刘据注意到了,也不再纠结姑姑还是舅母,赶紧从平阳公主怀里出来,走过来摸摸大金雕的脖颈,他很关心自己的小伙伴:“阿曜你脖子不舒服吗?是不是落枕了?我那天落枕了就这样扭来扭去的,很难受,最后还是母后传了医者给我揉好的。”
李盛低头看他一眼:哎,小屁孩,啥都不懂,根本体会不到现场嗑cp的快乐。
再看卫子夫,也是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对夫妻,目光中带着打趣。
正在这时,刘彻进来了,一群人站起身来给他行礼,又重新分了宾主坐下。
刘彻擎着茶杯,朝着卫青调笑般问了一句:“这下子,倒是不知道谁该喊谁姐夫了?”
“臣岂敢?”气氛轻松和缓,卫青也没起身,就仍旧坐在位置上微微俯身,笑着回话。
有刘彻和卫青在,没一会儿,话题就歪到了最近的朝事上,不过,眼下亲戚间闲聊,两人也就没说那些正经事,不过是谈论些宗室里的闲杂事。
就像李盛说过的那样,老刘家藩属众多,宗室里常有新鲜热闹看。
之前说过淮南王家的事儿,就在卫青出击匈奴之前,淮南王太子与剑士雷被交恶,逼得人大老远来长安告状保命,后来淮南因此被削两县,使者来传天子旨意,刘迁当着使者的面就面带不忿,还是被淮南王压着赔礼的。
由此可见,淮南王这位太子刘迁,实在是没什么脑子,而且为人很小气。
不过李盛觉得,这小气性格可能是遗传,因为眼下看来,淮南王这人也很小气,而且,还小气到自己的亲儿子身上去了。
太子刘迁并非长子,淮南王的长子叫刘不害,这起名风格,跟霍去病、卫不疑是一样的。
刘不害是淮南王一个不怎么受宠的姬妾所出,相貌才能都平平无奇,淮南王待这个儿子一向冷淡,淮南王都不把儿子当回事,别人就更不会尊敬他了,刘 迁待这个长兄,更是鄙薄轻视。
这也就罢了,反正朝廷推行推恩令,他再没地位没宠爱,他也是淮南王的亲儿子,将来少不得有他一块封地,刘不害想得很开,以后等分了家业,带着妻儿去过自己的自在日子也就罢了,省得在王府遭人白眼,明明也是正经宗室王子,却好似寄人篱下一般。
但淮南王心里是真没这个儿子啊,他竟然不打算给刘不害分封地。
刘不害得知此事,人都懵了,他心心念念盼了这么多年,就盼着以后有一份家业好好过日子,现在,他的父王,他的生身父亲,竟是宁愿违背天子的诏令,也不肯施舍他一小块土地!
刘不害一时间也不敢去找父亲对峙,就这么憋屈着自己难受。
但是他憋屈,他儿子刘建可不肯憋屈,他从小到大,见多了祖父和二叔的冷眼,忍了这么多年,他们连抬抬手分一块地都不肯,都是刘氏皇族子孙,凭什么?!
到底是少年人,心性急躁,刘建干脆私下找了人去长安上书,向天子告发淮南王不遵朝廷诏令,苛待长子。
但刘建又有些担忧,生怕这罪行不够大,天子不肯治淮南王的罪,上次不就是只削了两个县吗?
这次如果不把事情锤死,等淮南王处理完这次的麻烦,腾出手来对付他和刘不害父子,他们二人焉有命在?
因为是私下行事,刘建找的小伙伴也不怎么靠谱,就随意说了了两句,如果淮南王和刘迁犯法被知罪,那么这淮南王府岂不是就落到他父亲刘不害头上了?将来您出头了可别忘了兄弟我啊。
刘建觉得有道理,心一横牙一咬,索性就搞个大的!
于是,刘建的上书中,除了他父亲不得封地以外,又告发淮南王与太子刘迁有阴谋。
这事儿就大了。
之前那事儿轻轻放在是因为顾及着要跟匈奴打仗,不想国内动乱,眼下仗都打完了,淮南王还这么没眼色地撞上来,刘彻简直想大笑三声,正愁找不着借口收拾你哪!
于是他立刻下令,让廷尉张汤以及河南郡守督办此案,同时又令丞相公孙弘辅弼,除了这些人,还有一个人,就不知道是不是刘彻有意为之了。
这个人叫审卿,是高祖时代功臣审食其的孙子,承袭了祖宗的爵位辟阳侯。
审家和淮南王一系可是有仇的。
当年吕后当政,初代淮南王刘长的母亲犯事下狱,被治死罪,当时的审食其是吕后亲信大臣。
可能是求过审食其帮忙但没能如愿,自此,刘长久怨恨上了审食其。
直到诸吕作乱藩王平叛后汉文帝即位,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因为推举文帝有功,便趁势报仇,亲自行凶把审食其杀死,然后以府中奴仆顶罪。
这一来一回,两家算是结上死仇了,如今淮南王一系被告发,审卿怎么会错过这样为先祖报仇的大好机会?何况天子本就对淮南王的封地虎视眈眈,就算没有阴谋,他审卿也必然掘地三尺挖出阴谋来!
现在椒房殿中,刘彻就和卫青说起这件事来。
“审卿回报,道淮南王刘安罪重用的谋士,一个叫伍被的,主动投案了。”
卫青只是静静听着,没说话,旁边的平阳公主倒是皱了皱眉头:“那一家子,没一个好相与的。”
当年太皇太后还在的时候,淮南王来长安朝拜,就捧着自己写的黄老学问去跟老太后献好,言语间还常常贬低刘彻尊崇的儒学。
平阳自然是向着亲弟弟,对这个王叔一点好感都没有。
刘彻哼笑一声没说话。
卫青看向旁边的青玉小水鼎,因为刘据最近几天喜欢看鱼,卫子夫怕他掉进水里,专门挑了两个一尺见方的青玉鼎给儿子放了漂亮小鱼看着玩儿,里面还有些水草花叶。
一片水草在水面上浮浮沉沉,须臾,一只锦鲤从下面跃起,把水草吞掉了。
想到审卿临走前势在必得的眼神,卫青心里轻叹一声。
“阿曜!你又重了!”旁边传来小孩子的抱怨声,打断了大人们的思绪,卫青抬头看去,见大外甥刘据正努力地想把大金雕抱上一个木头小板车,就是一个木头车厢,下面两个轮子,还有一个木棍被嵌在板车前面,长长地伸出来,可以被人拉着,木棍最前面还做了个弯折的把手,用柔软的布料包起来了。
车厢中间还打了一个小小的铁架子,一看就是给大金雕的爪子抓着的。
自从大金雕羽毛受伤,刘彻不许他飞,李盛就整天跟走地鸡一样在屋子里来回溜达,刘据觉得阿曜受了伤不能老动,就想抱着大金雕挪动,但是他实在是太小了,抱着太费劲儿,小皇子郁闷地去跟父皇抱怨,刘彻把差事交给了少府,少府当天傍晚就给椒房殿送来了这个小拉车。
然后刘据就开始拉着大金雕到处跑。
卫青不再想那些事儿,笑眯眯地看着外甥抱了两次都没成功,使劲儿憋得小脸都红了,最后还是把小车厢歪过来放倒,大金雕自己蹦进去的。
李盛抓稳了架子,冲着前面啾啾叫了两声,刘据就熟练地拉起小车,哒哒哒地一路往外面跑走了。
第262章
元朔五年慢慢过去,小皇子刘据的拉车技术越发熟练,一人一鹰配合默契,大鹰鹰叫声语调抬高一点,刘据都知道阿曜是想停下看热闹还是想拐弯去干饭。
随着时间过去,李盛的羽毛也慢慢长好了,其实,鹰的羽毛每年都会换的,新羽毛冒尖后,会在周围原来大羽毛的保护下慢慢长大,变得丰厚绒密,但如果没有大羽毛的保护,脆弱的新羽一呼扇就会被气流吹坏,永远长不大。
李盛的羽毛被削去了三指宽的一截,不能给新羽完全的保护,但是他有人喂吃的,也不用飞,新羽毛还是可以好好地长大的。
刘彻这还是第一次认真关注大金雕换羽的过程,以前阿曜整天不闲着,换下来的羽毛不知道掉在哪里,但今年随着新羽长成,那些掉落的大羽毛都被他派人好好收拾整理了起来,收拢后做了一只特别漂亮的羽毛扇。
一开始,刘彻是打算把羽毛扇给刘据的,毕竟小皇子整天带着大金雕跑来跑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但是做好后刘彻就有点舍不得了,这可是阿曜的羽毛!他也很想要啊!
由于系统的开挂,这次李盛的换羽很彻底,连脖颈那一圈金色的颈羽都掉了重新长的,那一圈金色短羽被工匠用金线缝在了边缘,映着阳光,羽扇仿佛镶了一圈金边。
而且刘据又用不到,阿曜的翅羽很长的,羽扇足有人半臂那么长,刘据连拿着都很费劲儿。
于是无耻的大家长刘彻就自己留下用了,只把尾羽做的那个小扇子给了儿子,还跟儿子许诺明年阿曜换毛的时候再给他做一个更好的,今年第一次做,少府没经验,明年肯定做得更漂亮云云。
刘据小朋友不知道本来属于自己的大羽扇被父皇据为己有了,收到小羽扇就很开心,甜甜地谢谢父皇。
李盛在旁边站在桌子上,鄙视地看了刘彻两眼:脸皮真厚啊。
刘彻也注意到了阿曜的眼神,若无其事地转过头,咳,他当时只是说“打算”嘛,计划有变,再说了他是皇帝哎!好东西当然先归他!
元朔六年的春天,刘彻再次派兵出征。
大将军卫青卫青率六将军:公孙敖、公孙贺、苏建、赵信、李广、李沮,共十万余骑,出定襄,越过阴山,向草原进发。
但这次的战争并没有像以前一样立刻发起,卫青带兵经过了一些小规模的战争,斩首不过千余,便回返边城,传令大军分散到定襄、云中、雁门三郡屯兵休整,静待时机。
什么时机呢?对战匈奴单于主力的时机。
元朔二年一战,卫青带兵收回了河南地与河套地区,失去了大片草场和十多万的牲畜,匈奴左贤王部深受打击,实力受损;
元朔五年,也就是去年的千里深入夜袭右贤王,俘虏一万五千人,牛羊百万之多,自此,匈奴又断一右臂。
两次大战,都对匈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今年,卫青再度出兵,剑锋直指单于本部。
但单于的行踪并不是他们随意就能探知的,而且,这一战要深入大漠,士兵从长安远道而来,长途奔袭后疲乏劳苦,如果就这样急匆匆地冒然进攻,胜算难说,深思熟虑后,卫青和刘彻都认为,还是先在边城休整,一方面探知消息,另一方面可以熟悉气候同时练兵陈备。
李盛得知卫青的打算后,就回了一趟长安,刘彻有了新宠,赵地的王夫人,他打算回去看看。
跟着大军出来这阵子,李盛也通过系统了解了一下这位王夫人,容色淑丽,确实是个难得的美人,但是,她的智慧就没有她的美貌那么出众了。
历史上,这位王夫人有一子刘宏,颇见宠爱,但王夫人身体不好,于元狩四年早逝。
病床前,刘彻问她对儿子将来的封地有没有什么嘱托。
王夫人客气了一下,道此乃朝事,怎能是我一介深宫妇人能决定的。
但刘彻再继续问,王夫人就不再推脱,还狮子大开口,给儿子要了洛阳的封地。
把刘彻都给弄不会了。
洛阳可是有武库和敖仓的,自建国以来就是天下要害国朝重地,自文帝以来,从来没有哪一个皇子封地在洛阳——又有兵器又有粮草,这简直是造反圣地。
何况,洛阳的政治意义也非同一般,洛阳可是东周的都城,当年刘邦一统中原后,一开始还想把都城继续定在洛阳呢。
而且数年都城贵地,洛阳的财富、土地、人口都不是一个普通城市可以比拟的,这样的地方,怎么能交给一个诸侯王,那皇帝晚上连觉都要睡不好了,这等重地,只能掌控在中央朝廷手里。
刘彻果然没答应,让她再选一处。
但王夫人被拒绝后就不高兴地一声不吭。
刘彻无法,这是他宠了七八年的枕边人,又是病中,难不成还能跟病人计较?于是他想了想,给刘宏选了关东最富庶的齐国做封地,王夫人这才勉强答应。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王夫人是真没什么大智慧,倒是有些小聪明,她知道洛阳好,就像给儿子要过来,但她从未想过,怀璧其罪,若是刘宏真的封在了洛阳,刘彻活着还好,若是一朝皇位更替,下一任皇帝怎么会容忍藩王占着洛阳都城?那刘宏的将来,还能顺心如意吗?
而王夫人的娇蛮,对于现在的刘彻,却是刚刚好。
年轻的时候,他头上有太皇太后压着,身边又有骄横霸道的陈皇后,当时的刘彻最喜欢的就是和顺柔媚的美人,有朝中的烦心事儿给他添堵,他已经够烦了,回到后宫,就想有个知情识趣乖巧懂事的贴心人,卫子夫温柔和善,刚好能抚慰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
但现在,刘彻已经登基十多年,他大权在握,儿女双全,上有拓土之功,下有安民之举,朝中众臣无不俯首帖耳,天下百姓全都诚心敬服,他处理朝政已经游刃有余,开始有闲心给自己找点乐趣了,而卫子夫年华渐去容貌不比当年,昔年的和顺也变成了无趣,刘彻想要点更新鲜的体验。
对于皇帝这种生物,很难忠贞于一人。
年轻貌美的王夫人送入未央宫,娇蛮可爱知情达意,刘彻很喜欢,第三天就封了夫人,赐居玉堂殿。
李盛不大喜欢这个王夫人,她太狂了,在宫中私下里,甚至自得道:“当年皇后何等受宠,十年间生下三女一子,如今我进了宫,陛下这样喜欢我,甚至冷落了皇后。”
李盛听得只想翻白眼,刘彻与卫子夫,是相携走过了最艰难的那段岁月,又有长子刘据,有大将军卫青,就算刘彻不再留恋卫子夫的容貌,可他仍然敬爱尊重自己的皇后,自己长子的生母。
卫子夫独宠十三年,儿女双全家族兴旺地位稳固,皇帝的宠爱,于她,有,自然好,没有,也无妨。
而且这位王夫人事情还很多。
在玉堂殿住了没几天,就嫌弃这里都是玉兰桂花,不喜欢,想找刘彻把这里的花木都换掉。
这就让李盛很不高兴了——换花木要花钱的好不好!
当年刘彻要给他在漪澜殿立一个像,李盛都嫌花钱不肯,这位倒好,张口就要把生了十几年的大棵花木砍了重新种,你以为你是谁啊!
气得李盛当天晚上就起飞回程。
想到宫里的卫皇后,新宠风光无限,她未免要寥落些,为了安慰她,李盛还专程往南边飞了一段路,折了一段凤凰木的枝,让卫青用湿泥裹住,用爪子抓着一路带回来。
李盛从卫青怀里蹦出来,这会儿就蹲在桌子上跟个摇头风扇一样左看右看,刘据注意到了,也不再纠结姑姑还是舅母,赶紧从平阳公主怀里出来,走过来摸摸大金雕的脖颈,他很关心自己的小伙伴:“阿曜你脖子不舒服吗?是不是落枕了?我那天落枕了就这样扭来扭去的,很难受,最后还是母后传了医者给我揉好的。”
李盛低头看他一眼:哎,小屁孩,啥都不懂,根本体会不到现场嗑cp的快乐。
再看卫子夫,也是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对夫妻,目光中带着打趣。
正在这时,刘彻进来了,一群人站起身来给他行礼,又重新分了宾主坐下。
刘彻擎着茶杯,朝着卫青调笑般问了一句:“这下子,倒是不知道谁该喊谁姐夫了?”
“臣岂敢?”气氛轻松和缓,卫青也没起身,就仍旧坐在位置上微微俯身,笑着回话。
有刘彻和卫青在,没一会儿,话题就歪到了最近的朝事上,不过,眼下亲戚间闲聊,两人也就没说那些正经事,不过是谈论些宗室里的闲杂事。
就像李盛说过的那样,老刘家藩属众多,宗室里常有新鲜热闹看。
之前说过淮南王家的事儿,就在卫青出击匈奴之前,淮南王太子与剑士雷被交恶,逼得人大老远来长安告状保命,后来淮南因此被削两县,使者来传天子旨意,刘迁当着使者的面就面带不忿,还是被淮南王压着赔礼的。
由此可见,淮南王这位太子刘迁,实在是没什么脑子,而且为人很小气。
不过李盛觉得,这小气性格可能是遗传,因为眼下看来,淮南王这人也很小气,而且,还小气到自己的亲儿子身上去了。
太子刘迁并非长子,淮南王的长子叫刘不害,这起名风格,跟霍去病、卫不疑是一样的。
刘不害是淮南王一个不怎么受宠的姬妾所出,相貌才能都平平无奇,淮南王待这个儿子一向冷淡,淮南王都不把儿子当回事,别人就更不会尊敬他了,刘 迁待这个长兄,更是鄙薄轻视。
这也就罢了,反正朝廷推行推恩令,他再没地位没宠爱,他也是淮南王的亲儿子,将来少不得有他一块封地,刘不害想得很开,以后等分了家业,带着妻儿去过自己的自在日子也就罢了,省得在王府遭人白眼,明明也是正经宗室王子,却好似寄人篱下一般。
但淮南王心里是真没这个儿子啊,他竟然不打算给刘不害分封地。
刘不害得知此事,人都懵了,他心心念念盼了这么多年,就盼着以后有一份家业好好过日子,现在,他的父王,他的生身父亲,竟是宁愿违背天子的诏令,也不肯施舍他一小块土地!
刘不害一时间也不敢去找父亲对峙,就这么憋屈着自己难受。
但是他憋屈,他儿子刘建可不肯憋屈,他从小到大,见多了祖父和二叔的冷眼,忍了这么多年,他们连抬抬手分一块地都不肯,都是刘氏皇族子孙,凭什么?!
到底是少年人,心性急躁,刘建干脆私下找了人去长安上书,向天子告发淮南王不遵朝廷诏令,苛待长子。
但刘建又有些担忧,生怕这罪行不够大,天子不肯治淮南王的罪,上次不就是只削了两个县吗?
这次如果不把事情锤死,等淮南王处理完这次的麻烦,腾出手来对付他和刘不害父子,他们二人焉有命在?
因为是私下行事,刘建找的小伙伴也不怎么靠谱,就随意说了了两句,如果淮南王和刘迁犯法被知罪,那么这淮南王府岂不是就落到他父亲刘不害头上了?将来您出头了可别忘了兄弟我啊。
刘建觉得有道理,心一横牙一咬,索性就搞个大的!
于是,刘建的上书中,除了他父亲不得封地以外,又告发淮南王与太子刘迁有阴谋。
这事儿就大了。
之前那事儿轻轻放在是因为顾及着要跟匈奴打仗,不想国内动乱,眼下仗都打完了,淮南王还这么没眼色地撞上来,刘彻简直想大笑三声,正愁找不着借口收拾你哪!
于是他立刻下令,让廷尉张汤以及河南郡守督办此案,同时又令丞相公孙弘辅弼,除了这些人,还有一个人,就不知道是不是刘彻有意为之了。
这个人叫审卿,是高祖时代功臣审食其的孙子,承袭了祖宗的爵位辟阳侯。
审家和淮南王一系可是有仇的。
当年吕后当政,初代淮南王刘长的母亲犯事下狱,被治死罪,当时的审食其是吕后亲信大臣。
可能是求过审食其帮忙但没能如愿,自此,刘长久怨恨上了审食其。
直到诸吕作乱藩王平叛后汉文帝即位,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因为推举文帝有功,便趁势报仇,亲自行凶把审食其杀死,然后以府中奴仆顶罪。
这一来一回,两家算是结上死仇了,如今淮南王一系被告发,审卿怎么会错过这样为先祖报仇的大好机会?何况天子本就对淮南王的封地虎视眈眈,就算没有阴谋,他审卿也必然掘地三尺挖出阴谋来!
现在椒房殿中,刘彻就和卫青说起这件事来。
“审卿回报,道淮南王刘安罪重用的谋士,一个叫伍被的,主动投案了。”
卫青只是静静听着,没说话,旁边的平阳公主倒是皱了皱眉头:“那一家子,没一个好相与的。”
当年太皇太后还在的时候,淮南王来长安朝拜,就捧着自己写的黄老学问去跟老太后献好,言语间还常常贬低刘彻尊崇的儒学。
平阳自然是向着亲弟弟,对这个王叔一点好感都没有。
刘彻哼笑一声没说话。
卫青看向旁边的青玉小水鼎,因为刘据最近几天喜欢看鱼,卫子夫怕他掉进水里,专门挑了两个一尺见方的青玉鼎给儿子放了漂亮小鱼看着玩儿,里面还有些水草花叶。
一片水草在水面上浮浮沉沉,须臾,一只锦鲤从下面跃起,把水草吞掉了。
想到审卿临走前势在必得的眼神,卫青心里轻叹一声。
“阿曜!你又重了!”旁边传来小孩子的抱怨声,打断了大人们的思绪,卫青抬头看去,见大外甥刘据正努力地想把大金雕抱上一个木头小板车,就是一个木头车厢,下面两个轮子,还有一个木棍被嵌在板车前面,长长地伸出来,可以被人拉着,木棍最前面还做了个弯折的把手,用柔软的布料包起来了。
车厢中间还打了一个小小的铁架子,一看就是给大金雕的爪子抓着的。
自从大金雕羽毛受伤,刘彻不许他飞,李盛就整天跟走地鸡一样在屋子里来回溜达,刘据觉得阿曜受了伤不能老动,就想抱着大金雕挪动,但是他实在是太小了,抱着太费劲儿,小皇子郁闷地去跟父皇抱怨,刘彻把差事交给了少府,少府当天傍晚就给椒房殿送来了这个小拉车。
然后刘据就开始拉着大金雕到处跑。
卫青不再想那些事儿,笑眯眯地看着外甥抱了两次都没成功,使劲儿憋得小脸都红了,最后还是把小车厢歪过来放倒,大金雕自己蹦进去的。
李盛抓稳了架子,冲着前面啾啾叫了两声,刘据就熟练地拉起小车,哒哒哒地一路往外面跑走了。
第262章
元朔五年慢慢过去,小皇子刘据的拉车技术越发熟练,一人一鹰配合默契,大鹰鹰叫声语调抬高一点,刘据都知道阿曜是想停下看热闹还是想拐弯去干饭。
随着时间过去,李盛的羽毛也慢慢长好了,其实,鹰的羽毛每年都会换的,新羽毛冒尖后,会在周围原来大羽毛的保护下慢慢长大,变得丰厚绒密,但如果没有大羽毛的保护,脆弱的新羽一呼扇就会被气流吹坏,永远长不大。
李盛的羽毛被削去了三指宽的一截,不能给新羽完全的保护,但是他有人喂吃的,也不用飞,新羽毛还是可以好好地长大的。
刘彻这还是第一次认真关注大金雕换羽的过程,以前阿曜整天不闲着,换下来的羽毛不知道掉在哪里,但今年随着新羽长成,那些掉落的大羽毛都被他派人好好收拾整理了起来,收拢后做了一只特别漂亮的羽毛扇。
一开始,刘彻是打算把羽毛扇给刘据的,毕竟小皇子整天带着大金雕跑来跑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但是做好后刘彻就有点舍不得了,这可是阿曜的羽毛!他也很想要啊!
由于系统的开挂,这次李盛的换羽很彻底,连脖颈那一圈金色的颈羽都掉了重新长的,那一圈金色短羽被工匠用金线缝在了边缘,映着阳光,羽扇仿佛镶了一圈金边。
而且刘据又用不到,阿曜的翅羽很长的,羽扇足有人半臂那么长,刘据连拿着都很费劲儿。
于是无耻的大家长刘彻就自己留下用了,只把尾羽做的那个小扇子给了儿子,还跟儿子许诺明年阿曜换毛的时候再给他做一个更好的,今年第一次做,少府没经验,明年肯定做得更漂亮云云。
刘据小朋友不知道本来属于自己的大羽扇被父皇据为己有了,收到小羽扇就很开心,甜甜地谢谢父皇。
李盛在旁边站在桌子上,鄙视地看了刘彻两眼:脸皮真厚啊。
刘彻也注意到了阿曜的眼神,若无其事地转过头,咳,他当时只是说“打算”嘛,计划有变,再说了他是皇帝哎!好东西当然先归他!
元朔六年的春天,刘彻再次派兵出征。
大将军卫青卫青率六将军:公孙敖、公孙贺、苏建、赵信、李广、李沮,共十万余骑,出定襄,越过阴山,向草原进发。
但这次的战争并没有像以前一样立刻发起,卫青带兵经过了一些小规模的战争,斩首不过千余,便回返边城,传令大军分散到定襄、云中、雁门三郡屯兵休整,静待时机。
什么时机呢?对战匈奴单于主力的时机。
元朔二年一战,卫青带兵收回了河南地与河套地区,失去了大片草场和十多万的牲畜,匈奴左贤王部深受打击,实力受损;
元朔五年,也就是去年的千里深入夜袭右贤王,俘虏一万五千人,牛羊百万之多,自此,匈奴又断一右臂。
两次大战,都对匈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今年,卫青再度出兵,剑锋直指单于本部。
但单于的行踪并不是他们随意就能探知的,而且,这一战要深入大漠,士兵从长安远道而来,长途奔袭后疲乏劳苦,如果就这样急匆匆地冒然进攻,胜算难说,深思熟虑后,卫青和刘彻都认为,还是先在边城休整,一方面探知消息,另一方面可以熟悉气候同时练兵陈备。
李盛得知卫青的打算后,就回了一趟长安,刘彻有了新宠,赵地的王夫人,他打算回去看看。
跟着大军出来这阵子,李盛也通过系统了解了一下这位王夫人,容色淑丽,确实是个难得的美人,但是,她的智慧就没有她的美貌那么出众了。
历史上,这位王夫人有一子刘宏,颇见宠爱,但王夫人身体不好,于元狩四年早逝。
病床前,刘彻问她对儿子将来的封地有没有什么嘱托。
王夫人客气了一下,道此乃朝事,怎能是我一介深宫妇人能决定的。
但刘彻再继续问,王夫人就不再推脱,还狮子大开口,给儿子要了洛阳的封地。
把刘彻都给弄不会了。
洛阳可是有武库和敖仓的,自建国以来就是天下要害国朝重地,自文帝以来,从来没有哪一个皇子封地在洛阳——又有兵器又有粮草,这简直是造反圣地。
何况,洛阳的政治意义也非同一般,洛阳可是东周的都城,当年刘邦一统中原后,一开始还想把都城继续定在洛阳呢。
而且数年都城贵地,洛阳的财富、土地、人口都不是一个普通城市可以比拟的,这样的地方,怎么能交给一个诸侯王,那皇帝晚上连觉都要睡不好了,这等重地,只能掌控在中央朝廷手里。
刘彻果然没答应,让她再选一处。
但王夫人被拒绝后就不高兴地一声不吭。
刘彻无法,这是他宠了七八年的枕边人,又是病中,难不成还能跟病人计较?于是他想了想,给刘宏选了关东最富庶的齐国做封地,王夫人这才勉强答应。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王夫人是真没什么大智慧,倒是有些小聪明,她知道洛阳好,就像给儿子要过来,但她从未想过,怀璧其罪,若是刘宏真的封在了洛阳,刘彻活着还好,若是一朝皇位更替,下一任皇帝怎么会容忍藩王占着洛阳都城?那刘宏的将来,还能顺心如意吗?
而王夫人的娇蛮,对于现在的刘彻,却是刚刚好。
年轻的时候,他头上有太皇太后压着,身边又有骄横霸道的陈皇后,当时的刘彻最喜欢的就是和顺柔媚的美人,有朝中的烦心事儿给他添堵,他已经够烦了,回到后宫,就想有个知情识趣乖巧懂事的贴心人,卫子夫温柔和善,刚好能抚慰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
但现在,刘彻已经登基十多年,他大权在握,儿女双全,上有拓土之功,下有安民之举,朝中众臣无不俯首帖耳,天下百姓全都诚心敬服,他处理朝政已经游刃有余,开始有闲心给自己找点乐趣了,而卫子夫年华渐去容貌不比当年,昔年的和顺也变成了无趣,刘彻想要点更新鲜的体验。
对于皇帝这种生物,很难忠贞于一人。
年轻貌美的王夫人送入未央宫,娇蛮可爱知情达意,刘彻很喜欢,第三天就封了夫人,赐居玉堂殿。
李盛不大喜欢这个王夫人,她太狂了,在宫中私下里,甚至自得道:“当年皇后何等受宠,十年间生下三女一子,如今我进了宫,陛下这样喜欢我,甚至冷落了皇后。”
李盛听得只想翻白眼,刘彻与卫子夫,是相携走过了最艰难的那段岁月,又有长子刘据,有大将军卫青,就算刘彻不再留恋卫子夫的容貌,可他仍然敬爱尊重自己的皇后,自己长子的生母。
卫子夫独宠十三年,儿女双全家族兴旺地位稳固,皇帝的宠爱,于她,有,自然好,没有,也无妨。
而且这位王夫人事情还很多。
在玉堂殿住了没几天,就嫌弃这里都是玉兰桂花,不喜欢,想找刘彻把这里的花木都换掉。
这就让李盛很不高兴了——换花木要花钱的好不好!
当年刘彻要给他在漪澜殿立一个像,李盛都嫌花钱不肯,这位倒好,张口就要把生了十几年的大棵花木砍了重新种,你以为你是谁啊!
气得李盛当天晚上就起飞回程。
想到宫里的卫皇后,新宠风光无限,她未免要寥落些,为了安慰她,李盛还专程往南边飞了一段路,折了一段凤凰木的枝,让卫青用湿泥裹住,用爪子抓着一路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