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153节
  但目前的时机并不成熟——眼下的匈奴,实在是太强大了。
  匈奴的崛起始于秦末,中原纷争自顾不暇,匈奴趁势壮大起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当时的匈奴首领是头曼单于,他统一了匈奴各部落,设置了左右贤王、大当户、大都尉等官职,设立了二十四长的官员制度,可以说从头曼单于开始,匈奴的制度才开始系统化规范化。
  匈奴王朝的继承更替,其间刀光血影,更甚于于中原。
  头曼单于的太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冒顿单于,但是后来头曼单于有个非常宠爱的阏氏为他生了个小儿子,头曼单于便兴了废长立幼的心思。
  秦朝时,在敦煌与祁连之间,也就是河西走廊的位置,也有一个很强大的游牧民族——大月氏,大月氏与匈奴是敌对关系。
  头曼单于既生废立之心,便把太子冒顿送去了大月氏为质子——这明摆着没想让冒顿活着回来。
  怎料冒顿甚是勇猛机敏,在大月氏想杀他的时候,抢了一匹好马,愣是逃回了匈奴。
  冒顿毕竟是明面上的太子,头曼单于为了服众,也为了嘉奖太子的勇猛,便给了他一万骑兵让他统领。
  但冒顿怎能安心,生父要置他于死地,从他被送去大月氏的那一刻起,便绝了父子之情了!
  于是冒顿开始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以响箭为号令,响箭所中就是目标,先是鸟兽,而后是爱马,再是爱妾,若有人不从,当即斩杀,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的部下都能听令而行。
  于是,在一场围猎中,冒顿以响箭射向父亲头曼单于,他的部下随令而动,头曼单于被射中当场身亡。
  后世称之“鸣镝弑父”。
  自此,冒顿继位大单于。
  站在匈奴的立场上,冒顿单于是一位有为的明君。
  他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吞楼烦等部落,北征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诸国。
  冒顿单于在位时期,匈奴疆域十分广阔,最东达到辽河流域,最西到达葱岭(也就是现在的帕米尔高原),南达秦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控弦之士三十万”,这是何等的强盛!
  至此,匈奴雄踞大漠南北,威逼中原。
  而此时的中原,才刚刚统一,正是民生凋敝时期。
  楚汉之争后,高祖刘邦统一中原,但就在登基称帝后的七年,便被冒顿单于精兵四十万围困平城白登山七日才得以脱身,即“白登之围”。
  从此,汉朝对匈奴,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和亲政策。
  “以宗室女为单于妻,岁赠絮、酒、米、食物、布帛、金币等,约为兄弟”。
  但匈奴会遵守信诺吗?
  当然不会。
  用伟人的话说,“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中原物产丰饶,匈奴怎么会放着嘴边的肥肉不吃呢?
  于是文帝后二年六月,匈奴“连岁入边,杀掠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郡万余人”;
  景帝中六年“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人”。
  除了掠夺物产杀灭百姓,匈奴对汉朝也一向是蔑视的态度,汉惠帝三年,冒顿单于致书吕后“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吕后你已经没了丈夫,我也没了妻子,不如我们结以姻缘,你嫁给我如何?”
  这是何等的耻辱!
  但当时的汉朝,经不起任何战争了,于是吕后愣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忍了,去信致意委婉拒绝,还送了不少礼物。
  可以说,从高祖到汉武帝初期,汉朝君臣对匈奴的欺辱侵犯一直都是满怀愤慨的,汉武帝的诏书中曾有“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可见,在刘彻心中,他是一定要像齐襄公一样韬光养晦忍辱自强,将来向匈奴开战,为先祖复仇的!
  于是,年轻的帝王开始为此做准备。
  他的第一个举措是“西连大月氏,共击匈奴”。
  当年冒顿单于在打败了大月氏之后,为报昔日受辱之恨,杀月氏王,以其头颅做酒杯,可以说是血海深仇。
  既然大月氏与匈奴仇对,那么,汉朝与大月氏组成同盟的可能性就很大,但大月氏在千里之外,中间还隔着匈奴,谁敢跨越匈奴,接受这样的挑战呢?
  ——张骞。
  一位年轻无畏的勇士和智者。
  他带着大部队,从陇西出发了。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不过是短短一行字,但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和那些大车小箱,还有各种防御兵器,李盛意识到,这是一场长达十年,堵上性命身家的的大冒险。
  张骞从未央宫出发那天,天空中传来一声清越的鹰鸣声。
  “ 噍——!”
  随着渐渐长大,再加上李盛自己的调整,他的叫声终于没那么软萌了。
  张骞抬头去看,一只深褐色的鹰盘旋着落下,站在了他的使节上,金雕肩颈处的那一抹金黄尤其耀眼。
  小鹰低下身子,轻轻蹭了蹭他的手背,而后张开翅膀飞向高台,落在皇帝的肩膀上,和年轻的帝王一起,看着他走出宫门。
  去吧,历史会铭记你,你的名字,注定流传千古。
  送走了张骞,刘彻沉寂了几天,为了让他高兴起来,小伙伴韩嫣建议出去围猎散心,已经会飞的小鹰也跟着去了。
  刘彻既然起意讨伐匈奴,便着意让自己部下亲兵练习骑射,他经常带着一只私人警卫队夜里出发去行猎,通常在殿门口相聚,“常相期于殿门之外”,故名曰“期门军”,其中的郎官将士被称为“期门郎”。
  夜里出行打猎,又是在长安城附近,有时候,这群骑兵大部队就会伤到寻常百姓家种好的庄稼。
  这次又是半夜出发,李盛飞了一会儿就跑了回来,窝在刘彻胸前专门捆好的大兜兜里休息一会儿。
  也就这两年能享受一把被汉武帝抱着的感受了,等他长成大鹰,就抱不过来啦!
  刘彻带着人后半夜出发,天刚亮的时候到了长安附近的杜县(在后世的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
  他们又不小心踩坏了一片秧苗,当地的居民号呼斥骂着赶过来,喝问他们是谁?竟然如此无礼!扰民伤田还如此张狂,他们要上报给县令治罪!
  李盛就看着刘彻一摆手,脸不红心不跳,大声道:“吾乃平阳侯曹寿!”
  ——曹寿,汉武帝同母姐姐平阳公主的丈夫。
  李盛当时蹲在刘彻的肩膀上,闻言都愣住了——干了坏事就冒充姐夫,小舅子就可以这么嚣张吗?你可是汉武帝哎,这样真的好吗?!
  居然还这么坦坦荡荡一点都不心虚,果然,能当皇帝的人,脸皮都要厚一点。
  第221章
  干了坏事的刘彻毫无心理负担地用姐夫平阳侯顶锅,但就算是侯爵,也不能随意踩踏人家的秧苗啊!
  一年的收成都指望着田里,但听闻这一伙人是侯爵,围拢过来的百姓们都有些害怕,李盛扭头看看刘彻,再看看韩嫣,这两人都是出生富贵又年轻气盛,可能是拉不下面子?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要补偿人家的意愿。
  这就有点无耻了!
  怪不得史书中都记载你们这群人“扰民甚重”,还曾经被人“疑为奸盗,聚少年欲攻之”,合着只干坏事不善后啊!
  果然,法治科普任重而道远,刘彻和韩嫣这种贵族子弟都纨绔惯了,很需要教育啊。
  这不行啊!你可是皇帝,你得了解民情啊!
  李盛一扇翅膀,从刘彻肩膀上飞起来,飞到韩嫣身边的树枝上落下,翅膀尖尖指了指他腰间的囊袋。
  韩嫣有些疑惑地把囊袋从腰间金扣上解下来,小鹰又拍一拍那上面的系带,韩嫣瞄了一眼刘彻的脸色,顺着小鹰的意思解开了。
  李盛弯下身子瞅了瞅,不愧是史书留名的“得宠于武帝”,帝王近臣果然豪奢,这都是金质弹丸啊!
  刘彻对于自己在意的人,向来很大方,何况韩嫣从他六岁陪伴至今,两人十几年同窗学习起居作伴,关系非比寻常,如今韩嫣才二十岁,在汉武帝的提拔下,已经是“日益尊贵,官至上大夫”,出身贵族又多有赏赐,韩嫣有钱得很,《西京杂记》中记载韩嫣常常以黄金为弹丸射猎鸟兽。
  长安城中有歌谣曰:“苦饥寒,逐金丸”,长安城内的孩童只要听说韩嫣出来打猎,常常蜂拥跟从以求散财。
  已经四个月的小金雕,爪爪也不小了,李盛想伸爪子进去抓一把,袋子口太小了,不好操作,于是他张开鹰喙进去叼了颗金弹丸出来。
  成年金雕的喙长度能达到六厘米,李盛现在还小,只叼了一颗出来,他看韩嫣还呆呆的,伸出翅膀拍拍这傻子的手——伸手接着啊!一点眼力见都没有!
  叼了三颗金丸出来,每颗都有小指肚大小,应该足够补偿这一片秧苗的产出了吧。
  看着那只鹰朝着自己飞过来,为首的那个中年男子有些害怕,但那只鹰在他头顶盘旋了两圈,扔了点东西下来,他大着胆子借助,眼睛一下子就瞪大了——金的!
  李盛把三颗金丸扔下去,在空中叫了两声,又飞回了刘彻的肩膀,扭头蹭蹭他的下巴:喏,学着点。
  李盛觉得平阳侯应该感谢自己挽救了他的名声。
  刘彻是出身好心气儿高,锦衣玉食地长大,自来高人一等,一时间难以与平民百姓共情,但是他不傻,一看这情况,便朝着韩嫣看去,韩嫣心领神会,立刻扬声道:“我等无意伤及田地,这些尔等便收下吧。”
  一群人呼啦啦又跑了,到了中午停下来的时候,刘彻把小鹰揽在怀里细看,越看越觉得小鹰不凡,他一边用兔子肉投喂小鹰,一边给它顺顺翅膀上的羽毛,扭头问韩嫣:“该给小鹰起个正经名字。”
  韩嫣正在烤鱼,闻言把手里的活儿交给亲卫,转过头来认真考虑这件事,俩人头对头,开始琢磨给小鹰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
  李盛吃够了,蹲在刘彻怀里听着他们商量,一边听一边在心里纠结。
  “玄飞?”——太普通了。
  “墨羽?”——跟毛色相合,但不够霸气。
  “金鸿?”——嗯,不够特别。
  “鸣云?”——有点简单了吧?
  “金曜?”——这个不错,就是跟本鹰鹰的种类名字重了,他本来就是金雕啊。
  “元曜?”
  这个可以!
  刘彻自己是很偏爱“元”这个字的,看他的年号就知道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
  “元”字几乎贯穿了汉武帝的整个执政生涯,以汉武帝的年号为名,很有意义啊。
  “曜”字也挺不错,有日光之意,且日、月、星都可以被称为曜,这个字够霸气,有格调,而且很特别!
  “噍!”李盛赶忙叫起来,用翅膀尖尖碰碰刘彻的手背,这个名字好,就这个了!
  刘彻低头看小鹰,栗褐色的眼睛正专注地看向他。
  他试探着叫了一声“元曜?”
  “噍!”
  刘彻笑起来,果然,小鹰注定是属于他的,他也最喜欢这个名字。
  于是李盛就有名字了——元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