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79节
  朱厚熜把大猫咪抱下来摸摸头:“昭昭,那你说,给两位师傅赐点什么好呢?”
  昭昭眨眨眼,拍了拍桌子边上的医书——弄俩太医给他俩三天一把平安脉,比什么都强!
  朱厚熜就这样吩咐下去了。
  继统与继嗣之争还在继续,若朱厚熜身边能有熟悉礼仪典籍的死忠效命,还能一来一往地争论几次,但是他刚来京中,并无这样的手下,于是只能暂且把奏折留中不发,拖着。
  而随着子弹飞了一阵子,也随着这场争端扩大化,有些脑子清楚的大臣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新科进士张璁就觉得,皇上入继大统,是直接来做皇帝的,遗诏上也说得明明白白,与汉哀帝,宋英宗的情况不一样。
  但是他虽然有这样的理论,却不好直接说,大明例,新科进士要有一年的观政时间,这一年中,只能观政而不能议政。
  于是他私下里把这话说给了自己的同乡好友——礼部侍郎王瓒,王瓒也很赞成,便在群臣集议时提出来。
  这可戳了杨廷和的肺管子,你小子敢跟我对着干?那就是跟天下道统对着干!我不收拾了你,别人还以为我这个首辅是软柿子呢!
  于是,杨廷和把情绪带入工作,反手就授意科道官员找了些王瓒的过失,把他贬去南京当礼部侍郎了,顺手把自己的死党汪俊顶上了这个位置。
  明朝两京一十三省,虽说两京并列,但实际上,北京才是政治中心,南京大多是犯了错的或是去养老的官员,王瓒好好的六部重臣,就因为就事论事了一句,就被扣上帽子获罪了。
  ——党争,大抵如此。
  对此,朱厚熜也暂时只能忍耐。
  但是李盛可没闲着,他得知了王瓒的离京日期,便早早地去城郊等着了,还带了一颗金黄色的金发晶琉璃珠子给他——是小朱常戴在手上的一串十八子,被他叼走带回自己窝里拆开了,朱厚熜看了一会,以为猫猫就喜欢玩这个,还又给他找了一串更贴近明黄色的。
  十八颗珠子,这场礼仪之争,杨廷和会往南京贬多少人呢?
  王瓒离开的时候,只有寥寥几人来送行,王瓒不免有些心灰意冷,他也有了春秋了,还能等到新君翻盘起复他回北京吗?
  “大人还需保重身体啊。”张璁来送他了,他面带愧色,说起来,要不是自己多言,也不会带累这位兄长。
  “不必作此小儿态,官场上沉浮,是常有的事,你且放宽心才是。”
  “喵呜~”一声猫叫打断了两人的临别叙话,嗯,就是这声猫叫有点大舌头的感觉,不大正宗。
  两人抬头看去,树枝上跳下来了一个大毛团子,金黄毛发,明黄瞳孔,这不是皇上的宝贝猫吗?
  李盛竖着大尾巴走过来蹭了蹭两人,站起来用前爪扒拉王瓒的手心,让他把手摊平,然后把衔在上下牙之间的一颗金发晶珠子轻轻放在他手心里。
  ——他一只小猫猫,又没有个兜兜啥的,只能这样叼着,他已经尽量不弄上口水了!
  王瓒可不在乎这上面有没有猫猫口水,他也是跟着上朝议政的大臣,也见过皇爷戴过这珠串,又是昭昭这只猫送来的!
  这猫据说灵性不凡,但是跟他连照面都没打过,能认识他王瓒是哪一号人哪?
  这一定是皇爷的意思!一定是!
  皇上知道他的委屈,皇上还记着他呢!
  王瓒瞬间就不委屈了,他觉得自己这不是政治斗争失败了被人撵出去北京城,他这就是卧薪尝胆给皇爷去南京蛰伏尽忠去了!
  张璁就看着刚才还平静淡泊的老大哥一下子就有精神头了,感觉连脸上的皱纹里那都不是在京郊沾染上的沙尘了,而是慢慢的斗志。
  王瓒双手捧着那颗珠子,向着皇城的方向深深拜下去:“皇上恩德,臣自当尽忠!”
  于是雄赳赳气昂昂地上了马车走了。
  李盛功成身退,最后看了一看张璁,跳上树枝跑了。
  回了文华殿,朱厚熜已经上朝回来了,大猫咪往桌子上一躺,拍拍他的手——给我梳毛按摩!
  黄锦上来要动手,李盛不乐意,就要朱厚熜亲自来——小爷我这两天跑来跑去的,爪垫都快跑出茧子来了,大早上跑了一趟京郊,五点去的,九点才回来,连早饭都没吃上,跑得一身灰,谁家给皇帝当猫还这么辛苦啊?!呜呜我都是为了你啊!
  你当铲屎官的还不尽尽心?!
  毛爪爪勾住朱厚熜的袍子不放,圆眼睛盯住他,朱厚熜看着,感觉昭昭怎么有点,嗯,怨气?
  错觉吧,可能是这几天太忙了都没有跟昭昭亲近,猫咪不高兴了吧。
  朱厚熜深感昭昭真是依赖我啊,于是放下手里的事儿,过来给自家猫梳毛。
  “昭昭,你去哪儿野了?这一身的灰,还有枯树叶子,我这衣服刚上身。”
  李盛回头怒瞪他——md你居然还敢嫌弃,老子为了谁啊?!
  朱厚熜的手臂被大尾巴抽了一下子,嘶——居然还有一点疼。
  “好好好,不说了不说了,一会儿叫黄锦抱你去洗个澡,你就去前殿晒太阳吧。”
  李盛眯起眼睛,舔舔嘴巴,他一会儿要去吃点东西,郭家拿来的鱼肉肉松真的很鲜甜啊!
  在这之后,杨廷和自感朝廷上已经是铁板一块,更加感觉自己一方才是正道正统,他就是要上奏皇上,就是要让这位新君认了孝宗当父亲!
  杨廷和带着众臣联合抗旨,高扬宗法礼教大旗,以首辅之尊,以朝臣之势,试图逼皇帝就范。
  朱厚熜执意不肯,但可惜在朝中根基尚浅,手里没有合适的人,于是只能以奏章留中来拖延,而在暗地里,又怎么会不愤懑生气呢?
  议礼之争陷入了僵局。
  在这时,张璁发力了。
  张璁虽然是新科进士,但实际上,已经是四十七岁了,他在武宗一朝七次落榜,但新君一登基,他就考上了,心头不免有些额外的触动——说不得,是上天注定要他张璁只做嘉靖一朝的臣子!
  他本来就从心里觉得杨廷和等人的提议不合宜,王瓒因为他的缘故被赶出了北京,他心里有些愧疚,自己没出头,倒是连累了这位老大哥,本来就想着,自己也要表个态。
  那日见了那枚金发晶的珠子,他更不怕了——只要皇帝心里明白,能知道他张璁,那他就敢往前冲!
  他已经是四十七岁的人了,若是按资历一级一级地熬着,待致仕的时候也才是个小官罢了,但是,若是进了皇帝的眼,那就不一样了!
  反复思量后,张璁冲了。
  他十年来困于科举,自然是饱学之士,埋首经籍,熟知礼法,既然定了心思,就更加努力地拣选古籍,反复观摩,不久后,毅然上了《大礼疏》。
  《大礼疏》开篇便由“大孝”“人情”立论,对于杨廷和一党的理论疏漏逐个击破。
  张璁有备而来,尖锐地指出了护法派(杨廷和)在理论上的偏执拘蔽,在人情上的乖张荒谬,并提出了核心理论,也就是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新君是“继统”而非“继嗣”。
  人家继承的是老朱家的祖宗基业,这可不是武宗赏的,是论理伦序论法,名正言顺来的皇帝之位!
  此《大礼疏》一上,杨廷和等便知棘手,但见此奏疏是由一个观政进士提出来,便更添一分不虞——这朝堂大事,轮得着你说话吗?!
  于是,刚开始,这份奏疏便被拦截,并没有摆上朱厚熜的御案。
  李盛窝在树杈上,看着下面走过的衣冠楚楚的大臣们,最前面是杨廷和,端的是权柄在握——说的是忠君爱国一片公心,若是真无私不惧,干嘛拦着这道奏章呢?
  第120章
  张璁把奏章递上去,却久久不见回响,自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必定是被拦下了。
  既然已经被拦下了,说明阁臣们都已经见过了这道奏章,他已然见罪于杨廷和,既然如此,那他无论如何,也要想法子把这道奏章递到皇帝的案头!
  他已经见弃于首辅文臣,若再不能得见于皇上,那才是两下里都完了!
  好在,当时的礼部尚书是袁宗皋,他借着机会找上这位兴王府老臣,通过他,把奏章递了上去。
  几经周折,张璁的《大礼疏》终于摆在了朱厚熜的案头上,他一见此书便欣喜不已,字字句句读得专心,看完一遍又一遍,旁边伺候的黄锦端着一盏绿豆沙不敢出声——皇上的脸都红了!时值酷暑,朱厚熜心情激动,脸上泛起红晕来,但他不说话,谁也不敢言声。
  史料文论俱全,有理有据,兼顾情理,朱厚熜放下文书,才注意到自己手心里已经攥了一把细汗。
  “此论一出,吾父子获全矣!”
  《大礼疏》被送到内阁,传皇帝谕令:“此议遵礼仪甚合,尔曹何以误朕?”
  杨廷和等人很惊讶,但过后却又不以为然:不过是一个刚中了进士的书生罢了,他懂个什么道统国体大事?!
  这些人,只因为提出论点的人地位低,就全然否定,甚至,连回辨都没有。
  就好像现代的辩论赛,对方辩友打出旗帜并提出了论据一二三四条,杨廷和却丝毫不理会,不辩解,或者说,他认为这种人还不配他辩解,于是一言而否。
  但是,他不是裁判,而是另一方啊!
  他这等行为,虽说口口声声是自认正道,但却没道理可讲,只凭地位差强压,无形中已经是藐视皇帝了——他非常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就是对的,甚至不屑于向皇帝解释为什么另一方不对。
  这时候的朱厚熜还并不想跟内阁大臣们撕破脸,因此,在打出这张牌后,他又召见了杨廷和、蒋冕、毛纪三位重臣,赐坐赐茶,温言相交,语气诚恳道:“至亲莫若父母,朕受父母无极之恩,无以相报,今愿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祖母为寿康皇太后。”
  随即把一手敕令交给杨廷和。
  后世对朱厚熜一定要给父母上尊号是有异议的,但是李盛处在这个环境,才理解了小朱的决心。
  到了这个时候,若是他这个皇帝退一步,那么,他将会失去收揽人才树立君威的最佳时机,已经有大臣为他出言了,王瓒为此获罪造贬谪,他要是退了,还在观望的人们会怎么想呢
  是,他眼下确实是受制于人,但是,这一步退了,就没人敢投向他了,那他就永远无人可用,是接下去十数年的受制于人!
  这不但是简单的尊号,这是他来到京城插旗的第一次亮相,这是政治博弈,是权利之争!
  因此,他不但不能退,如今看到了支持者,他反而要更高调地发出信号——朕是铁了心的要干成这件事!谁要追随?来吧!
  杨廷和这些人不知道他的心意吗?知道。
  他们是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继统”的概念,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例子吗?——有很多侄子即位的,也有不少“皇伯考”的记载。
  但是他们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其中,或许有一半,是真的为了大明皇室一脉道统,但是若说全是一片公心,那就是笑话了。
  现在叫的最响的杨廷和,当年朱厚照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封大将军,当时有不少忠臣跪求死谏,他怎么没去跟着死谏呢?因为真的会死。
  他们更是要借此压一压小皇帝。
  当年孝宗在位,是文臣们最舒服的时候,谁不想要继续舒服着过日子呢?
  但是,文臣舒服的前提是皇帝不舒服,朱厚熜虽然没接受过系统的继承人教育,但是他政治敏感度拉满!
  他先是讲道理,而后动之以情,但是杨廷和表示老子我不听不听!
  不但不听,他回去就授意科道上书驳斥张璁所提“统”与“嗣”不同的说法,还说张璁是以妖言“上摇圣志,下起群疑”,请求处罚张璁。
  李盛趴在文华殿看着这些人的折子,忽然就明白了后面朱厚熜为什么会黑化大开杀戒了。
  也不说为什么,也不说怎么回事,上来就是“你这不对!”
  以帝王之尊,跟你道理也说了,软话也说了,你是软硬不吃,越劝越来劲儿,而且还很流氓——动不动就把人贬斥到南京去。
  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嘛。
  李盛见天跟着小朱,现在觉得,朱厚熜一开始的心思,也就是给老爹老妈上个尊号,为自己这个皇帝正名,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可以了,但是正因为这一次次的遭遇,一次次被驳斥,被阻挠,甚至被大臣们联合以罢官要挟,他才反而更被激起了心思,在掌权后一再给父母加封,乃至后面越来越过分。
  但是,设身处地想一想,他也能理解朱厚熜后面的执拗。
  別说当了皇帝了,当年李盛给皇帝当马,那都受不了一点气,倒是难为小朱,十四岁的年纪,憋气憋的自己都吃不下饭,半夜里一个人怄气胃疼地脸都白了,转过头来还端着一张笑脸跟这些老狐狸们打太极。
  李盛忽然很心疼那个历史上的朱厚熜,张景明没了,袁宗皋也没了,支持他的人被一个一个贬走,满朝臣工,无一人可信,无一人可诉,都说他权谋厉害,但是那些日子里,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呢?